從土味奢侈品到虛擬商品,從反向旅游到蹭老式消費,新的現象層出不窮,這屆消費者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嗎?
今天,與復旦管院市場營銷學系青年副研究員余伊琦老師的一起洞察消費者行為背后的人性本質。
余伊琦
市場營銷學系
青年副研究員
研究方向:消費者行為,行為干預,消費者福祉
獵奇的虛擬商品,從小眾喜好走向“爆款”
如果花5角錢買一份好運噴霧,為親友送上“一噴升職,二噴加薪”的祝福,你會心動嗎?如果花1角錢拍下“愛因斯坦的腦子”,給備戰迎考的孩子“智商+10086”,你會買單嗎?
看似獵奇的虛擬商品,在網購平臺正從小眾喜好走向“爆款”。
為什么“無意義”的虛擬商品大受歡迎?為什么“閑學”成為獨特的文化現象?余伊琦老師分析、探討了這些消費者行為背后的感性與理性:
“注意力”是商家和媒體們都在搶占的稀缺資源。這類“虛擬商品”的一些特點本身就自帶吸引消費者注意的出圈屬性。消費者認知和信息處理的一系列研究指出,正是因為它與人們的日常認知不那么相符,所以能從一眾傳統商品中脫穎而出,讓人注意。
與此同時,消費者會更快和更多注意到與他們自身相關的產品和信息——“一噴升職,二噴加薪”“智商+10086”這些都是很多消費者生活中時刻關心的訴求和痛點。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就是要抓住消費者的心。
圖:攝圖網
AI商業創新,不是盲目跟隨技術潮流
過去一年,人工智能頻上頭條,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的熱詞。
AI技術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企業在未達到一定規模時研發投入有限,無法負擔新技術投入所需的、昂貴的數據和算力成本。如果盲目緊跟技術潮流,企業或會付出代價。
如何應對這類挑戰?如何提升將新技術轉化為商業創新的能力?在《解放日報》記者的采訪中,余伊琦老師帶來以下創見與建議:
面對這一難題的關鍵,還是要在理解技術和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擁抱技術,然后在技術、市場和企業自身發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研究也好,面對技術革新也好,企業要保持敏銳,更要走入人群,不能脫離實際。冷靜地回歸到對不同人群細分的、未被滿足的需求的研究。基于這些需求,去推進商業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
就像為什么拼多多、快手、抖音等能夠在近年脫穎而出?這跟它們關注到了人們一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有很大的關系。而它們關注到的可能是一個受眾更多、潛力巨大的市場。
圖:雷遞網
對消費者行為感興趣?
來8月11日復旦MBA公開課現場,
與余伊琦老師一起
探索令人眼花繚亂的新消費現象!
掃碼報名
期待在課堂上見到你!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
你對消費行為的看法和疑問,
有機會獲得余老師現場解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