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參觀
嚴兵
大家首先參觀了振華重工的展覽廳。振華重工副總工程師嚴兵為大家詳細介紹振華重工的標志性產品創新,涵蓋港口機械、海工機械、大重特型鋼結構等。港口機械的產品創新包括雙小車、雙箱40英尺、3E-PLUS(更經濟、更環保、更高效、更高、更強)集裝箱起重機、自動化碼頭。海工機械的產品創新包括全球最大的12000噸單臂起重船“振華30”。其中,“振華30”起重船于2017年5月4日成功完成港珠澳大橋的首“秀”,順利將6000噸重的最終管接頭進行水下吊裝。美國舊金山與奧克蘭之間的新海灣大橋是世界橋梁史上難度最高、跨度最大的單塔自錨抗震懸索鋼橋,其橋身全部4.5萬噸鋼結構的主要承建方為中國振華重工。
嚴兵是“2023感動上海年度人物”,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領軍人物”等多個榮譽。
開場致辭
傅勇平
振華重工長興分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傅勇平首先致辭。傅勇平書記代表振華重工對出席研討會的各位企業家、教師和同學表示熱烈歡迎。傅勇平表示,振華重工一系列大國重器、諸多創新產品出自高素質工程師、高技能人才之手,振華重工深刻感受到員工培訓、繼續教育是企業保持競爭力、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振華重工擁有3500多名技術型人才,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面,振華重工打造了“新航程計劃”終身培養項目,包括啟航、護航、遠航、領航等多個階段,覆蓋新員工、業務骨干、重點人才、中高層的管理人才的終身成長。2019年,公司與同濟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科學研究、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2023年,振華重工與同濟大學共同合作開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
振華重工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裝備制造商之一。公司產品已進入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企業已經實現了公司創始人管彤賢提出的戰略目標:“有集裝箱港口的地方,就要有上海振華生產的起重機作業”。振華重工是全球唯一一個能夠提供自動化碼頭全套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參與了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建設。
Benjamin Reichenbach
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FES)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Benjamin Reichenbach先生代表研討會舉辦方致辭。本次會議的主題是職業教育與培訓。在德國,這個主題是一個長期深受關注的話題。對員工進行培訓是德國勞動力市場的一個傳統,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也頗具影響力。如今,全球變局帶來的動蕩波及了工作和勞動領域。為應對氣候變化,迫使我們必須調整經濟結構,盡早放棄化石能源。同時,數字化與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不但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對我們的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與各方開展對話。
Benjamin Reichenbach先生于2013-2016年擔任艾伯特基金會駐委內瑞拉辦公室主任,2017-2023年擔任艾伯特基金會國際合作部亞太處項目聯絡官,負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蒙古。
專題研討
本次研討會主要包含兩大主題,專題一: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框架條件;專題二:企業中的員工培訓與繼續教育。
專題一
專題一討論的問題包括:中德兩國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制度是怎樣的?在該領域有哪些行為主體?工會發揮何種作用?
Birgit Thomann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BIBB)國際職業教育部主任Birgit Thomann(托曼)女士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即基礎與框架條件和工會的角色、流程以及挑戰。在第一個方面,德國雙元制教育框架的特點是多個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既分工又合作。利益相關者包括工商會、社會伙伴、雇員和雇主協會以及政府。德國雙元制教育的成功建立在五大支柱上,即國家、企業與社會伙伴之間的合作、在工作過程中學習、普遍接受的國家標準、合格的職業培訓人員以及制度化的研究與咨詢。在被培訓的學徒方面,每年有132萬學徒進入國家承認的325種職業的培訓;所有在職工人中,學徒工占比5%;93%的學徒工能夠成功畢業。在企業(雇主)方面,企業承擔職業教育的70%;所有德國企業中,20%承擔職業培訓,而且為學徒工繳納社會保險;74%的學徒工被所在培訓企業錄用。由于職業教育的普及,社會總體失業率能夠控制在5%以下。在工商會方面,工商會負責審核和登記培訓企業、監督和審核培訓課程、教育培訓人員、組織考試以及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社會伙伴,包括工會和雇員協會,通過相互談判以及與政府談判確定職業培訓企業承擔部分的標準,涉及培訓內容、培訓工資、對企業培訓部分的監督以及參加考試委員會。
工會的作用包括兩方面,參與培訓的實施和管理、參與各級委員會。培訓的實施和管理包括青年培訓代表參加企業職工委員會、為青少年提供咨詢和信息以及游說政府。參與的各級委員會包括考試委員會、主管機構(商會)的職業培訓委員會、聯邦州職業培訓委員會、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BIBB)委員會、監管程序專家組。國家是框架的頒發者,國家的作用包括與社會伙伴協商制定培訓條例(企業實訓部分)、定義職業學校的理論學習部分(教學大綱)、開展職業教育研究(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縮寫BIBB)、為尋找學徒位置提供幫助(比如青年人、失業者和弱勢群體)。歸納而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運營框架為:
· 國家制定法律框架
· 國家組織和承擔雙元制職業學校在校教育部分
· 工商會和社會伙伴確定培訓的范圍和內容
· 工商會作為主管單位對企業開展的培訓進行監督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BIBB)國際部承擔職業教育歐洲和國際合作研究和咨詢。該部門通過建立全球范圍的伙伴關系和網絡來加強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的國際參與,并且從事國際和歐洲職業教育的發展工作。
Birgit Thomann女士多年以來一直是德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教育專委會的成員,自2010年以來擔任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BIBB)國際職業教育部主任。
閆淑敏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閆淑敏教授為專題一做了點評。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利益相關方都能夠從中獲益。從學員的視角來看,學員在職業教育期間有固定的收入;在畢業后有對口的工作;學員的畢業率高;學員結束職業教育之后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從企業的視角看,雙元制教育可以節約成本,學員課程設置與企業需求高度契合,學員畢業進入企業后馬上就能接手工作,學員的流失率比較低。閆教授提出現有雙元制教育可能面臨的挑戰: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傳統技術工人的工作被AI替代的比例越來越大,在此趨勢下,以培養技術人員為主的德國雙元制模式面臨新的挑戰,需要順勢調整。
閆淑敏教授長期致力于人力資源管理、領導力、人際關系及工作與生活平衡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開發了數十篇相關案例。
Corinne Abele
本專題主持人、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上海聯絡處首席代表Corinne Abele女士介紹了投資署和德國工商大會在職業教育方面的作用。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和德國工商大會在職業教育領域長期合作。德國工商大會是職業教育參與方之一,并為職業教育制訂標準、提供認證。這些認證已在中國開始實施并得到企業和政府的認可。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和德國就開始開展職業教育合作。德國在華企業非常有興趣吸引并培訓中國學徒,這些學徒不僅服務于德資企業,而且服務于中資企業。
Corinne ABELE女士自1998年起就職于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大中華區,先后駐臺北及北京,并于2014年起在上海任職。
專題二
專題二討論的問題包括:員工的技能培訓與繼續教育在企業中是如何實現的?企業開展員工培訓的動力和目標是什么?員工培訓面臨哪些挑戰(如員工接受培訓后跳槽)?有哪些應對措施?
陸建
振華重工人力資源部培訓中心主任(黨委組織部技術學院院長)陸建報告了振華貫穿不同階段的高技能人才成長制度。公司現有高級技能人才1500余人。公司制定了《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實施辦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5年)》《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管理辦法》。
公司建立了科學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評聘和使用機制:
· 2019年獲批上海市首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工作單位;
· 在中交集團職業技能認定中心指導下成立振華重工技能考核站;
· 協助高技能人才做好補貼申領、戶籍落戶、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保障服務;
· 根據公司實際情況,先后補充熱處理工、多工序機床操作調整工、制齒工、車工數控方向4個工種;
公司通過校企合作拓展人才培養模式:
· 2022年公司與云南省怒江州蘭坪職校簽訂了現場工程師“1.5年在校,1.5年在企”合作培養計劃;
· 與上海開放大學等高校合作,創建高起專、專升本的學歷提升渠道。
振華重工優化高技能人才成才環境,每年舉辦“振華工匠杯”職業技能競賽,創建15個勞模工匠工作室,以發揮高技能人才的示范作用;公司推進了“新8級的制度”,開展技能工人的考評。公司嘗試技師加工程師合作模式,讓技師有機會通過理論學習成為工程師。
公司重視培訓老師隊伍建設。公司培訓中心有20多名專職老師,140多位兼職老師,這些培訓老師分布在各個生產基地。公司對于培訓老師提出6點要求:心術要正、頭腦清晰、肚中有貨、手腦協作(能做能寫)、嘴巴能講、腳下能走。
Christian Steffen
作為專題二的點評嘉賓,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館社會和勞動事務負責人Christian Steffen先生介紹了德國政府對員工培訓、職業教育提供的支持。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政府的專業團隊提供了一系列服務,包括定制化職業教育等,以助力中小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的團隊系統審視企業各方面,確定對企業發展有利的新技術、需要開設的新職位,并提供外部支持和專家、制定培訓框架。
Christian Steffen先生自 2020年11月起負責德國駐華大使館勞動與社會事務。他是經濟、政治和行政管理領域的眾多監事會和管理委員會的成員,曾于2005至2015年在法蘭克福和斯圖加特的德國金屬行業工會(IG Metall)擔任過各種職務。
互動交流
張世順
濟南二機床集團董事長張世順認為,振華重工員工培訓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尤其是振華重工對員工在高升專、專升本學歷提升方面所做的努力,打通了滬蘇兩省市職業技能等級認可通道,增強了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張世順董事長同時指出,中國如何讓職業教育、技能人才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可,還任重道遠,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濟南二機床持續數十年,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追求并實施“打造國際一流機床制造企業,塑造世界知名品牌”的戰略目標,沖壓設備進入世界一流企業陣營,產品出口到美日歐等世界制造強國,客戶涵蓋了比亞迪、通用、大眾、福特、奧迪、日產、標致等世界知名車企。
濟南二機床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依托高級技工學校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濟二高級技校實行學制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相結合的“雙元制”辦學模式,其“雙元制”培養模式先后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學校專業設置、授課和實訓內容根據濟二市場和產品需求及時更新。學校被山東省人社廳批準為山東省新型學徒制試點企業十六家合作院校之一。
張世順董事長獲得“全國機械工業優秀企業家”、“山東省信息化領軍人物”等榮譽稱號,主導完成4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20項,擔任全國鍛壓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機床協會輪值理事長。
袁磊
寶鋼工程技術集團副總經理袁磊表示,研討會的主題也是寶鋼特別關注的,尤其是企業承擔的70%的培訓任務如何做好,每家企業都應該探索自己的道路。寶鋼非常重視高技能人才能力和知識的傳承,“中國寶武工程數字化設計交付云平臺及數字化工廠建設”項目涉及的一項工作是把有數十年工作經驗高技能人才的經驗和技能通過數字化技術存貯并傳承。袁磊副總經理是中國寶武鋼鐵集團2022年重點研發項目“中國寶武工程數字化設計交付云平臺及數字化工廠建設”負責人,該項目研發成果在2023年6月由中國金屬協會評價為“國際領先水平”。
王鳳斌
山西安泰控股集團王鳳斌常務副總經理認為,振華重工對于培訓講師提的6點要求非常到位,尤其是跨越3000公里開展職業培訓,實屬不易。作為民營企業,山西安泰控股集團能夠生存和發展,重視職工培訓是一個關鍵要素。早在1998年,公司就提出“十年人才戰略規劃”,對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職工給予技能津貼,獲得職稱的職工享受相應的待遇。
山西安泰控股集團職工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榮譽。2022年10月,現代學徒制安泰模式列入國家職教改革和國際交流合作典型案例,并在國家教育電視臺職教頻道專題報道。2022年11月,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風斌當選教育部中國特色學徒制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22年12月,“現代學徒制高職煤化工技術專業‘安泰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教學成果,榮獲山西省教學成果(職業教育)特等獎。2023年元月,安泰控股集團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一批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項目企業。2023年10月,安泰申報的《“1+N”人才育成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榮獲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第二十一屆(2023年)冶金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三等獎。
張佩英
美國AOS半導體公司副總裁,中芯國際原副總經理張佩英女士認為,中芯國際初創時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方法值得借鑒。2003年初,張汝京博士在上海張江創立了中芯國際,為使國內半導體人才快速成長,中芯國際采取了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從2003年開始,中芯國際與上海大學合作開設 “高升本”“專升本”和專科三個層次,開設專業包括微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行政管理等, 有1000多人畢業。
中芯國際的職業培訓分技術類與通識類,公司規定每人每年至少要上40小時的課程。除此以外,中芯國際還與其它知名高校合作培養碩士和博士。通過培訓員工有了歸宿感,工作更積極,骨干隊伍更加穩定。職業培訓為中芯國際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輸送了人才。
離開中芯國際后,張汝京博士從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需求出發,先后創辦了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在創業和擔任企業高管過程中,他尤其注重人才培養。
劉希勝
同濟大學經管學院2020級MBA劉希勝提出問題:作為制造業的企業,振華是否也有招工難的問題?如何解決?振華重工長興分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傅勇平坦承,振華也有招工難的問題,但振華有系統的解決方案,核心是給工人“真金白銀”的待遇以及培訓機會。
曹磊
同濟大學經管學院2023級博士生曹磊提出問題:振華重工最近入選“央企ESG·先鋒100指數”,公司如何培訓員工,使員工有知識和能力助力企業的ESG(環保、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傅勇平做出直接回應,振華在ESG方面的作為可以歸納為 “重視”和“真金白銀”。公司主要領導動員全公司的力量、調動外部資源快速高效解決重大環保問題;公司設置專門的環保崗位,招聘環保專業畢業生,派員工去高校進修環保課程;長興分公司近年的環保投入達到7億元,每年環保運營費用超過4000萬元。
總結
謝恩
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謝恩(主持工作)教授代表研討會/案例日舉辦方做了總結發言。謝恩教授再次感謝振華重工對活動的大力支持,感謝各位企業家、兄弟院校的教師專程來上海參加研討會/案例日活動。“中德研討會/同濟案例日:走進振華重工”為同學們創造認識企業、與企業高層對話交流的機會。本次活動踐行同濟經管“創造管理新知,造就業界精英,踐行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挑戰” 的使命。學院的愿景是“成為培養卓越管理人才,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知名商學院”,與參與本次研討會/案例日的世界一流企業同行,是學院建設全球知名商學院的重要舉措。對德合作是同濟大學、同濟經管的重要特色,學院將一如既往,推動與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FES)等德國機構、高校、企業的合作。
李清海
同濟經管案例中心負責人李清海再次感謝各位企業家、教師、同學大家的參與和支持,研討會/案例日得以成功舉行,離不開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FES)的真誠合作以及振華重工各位領導、專家的鼎力支持。李清海誠邀各位企業家、教師和同學參加于2024年4月13日舉行的第五屆"同濟案例日",以及后續"同濟案例日:走進企業"系列活動。“同濟案例日”由同濟經管案例中心主辦,MBA/EMBA中心、本碩博中心協辦。
同學感悟
非常感謝學院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FES)上海代表處舉辦的這次企業交流活動,讓我們有機會結識了很多業界專家、資深老師和優秀的同學。
震驚于有如此多角色參與到技能人才的成長和培養,包括雇主、職業學校、工商會、工會、雇主協會及國家,其中國家負責整體培訓方針政策的制定,其他相關方負責雇員的培養、審核培訓內容、監督企業培訓過程、組織考試等等,可以說是舉全社會之力來培養技能人才。在中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文化氛圍還沒有形成,絕大多數的企業都還沒有認識到企業培訓的價值所在,“雙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國任重道遠。但驚喜的是振華重工等優秀的公司已經在嘗試和探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振華重工與云南省怒江蘭坪職校開展了“1.5年在校,1.5年在企”的合作培養,不斷地培養優秀人才,持續推動鄉村振興,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同時,振華重工緊隨市場發展,積極推動ESG工作,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層面取得了非常多的創新成果。
衷心感謝振華重工的熱情招待。
— 同濟經管2023級MBA全日制班 邊時玉
走進振華重工的一天很有收獲,作為在本職公司負責一線員工培訓的培訓師和工會委員,當天參觀討論的內容與我的工作十分契合。
振華重工通過大師工作室的形式將“工程師”和“技師”兩者有機結合,讓制造業人才的知識持續更新,不斷提高。作為一名本科畢業就在制造業工廠工作的人,對這個問題深有感觸。紙上得來終覺淺,不實際動手無法感受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工程師的成長也會遭遇天花板。
振華重工與大學合作,為有意向提高學歷的職工提供了專升本的課程。作為工會委員,振華的做法為我所在公司的工會工作開展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感謝學院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FES)上海代表處的精心組織,祝同濟案例日活動越辦越好!
— 同濟經管2023級MBA綜合5班 李林源
在2023年4月舉行的第四屆同濟案例日,振華創始人管總給我們講解了振華重工的發展歷程、創新變革和大國重器,以及振華重工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強勁動力。振華重工是令人尊敬和值得研究和學習的優秀企業。通過“中德研討會/同濟案例日:走進上海振華重工”,我得以深入了解振華的核心能力,增長了見識。
隨著世界各國對環保要求不斷提升,對企業的環境治理、產品生產應用全過程中環保要求也逐步提升,有的標準極為嚴苛,對跨國公司的要求更高。振華重工成立了專項環保工作組進駐各個生產基地,體現了振華作為央企的責任擔當。
感謝學院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FES)上海代表處的精心組織,活動讓我收獲頗豐。前幾屆案例日我都參與了,祝同濟案例日活動越辦越好!
— 同濟經管EMBA51班 徐吉林
這一次的研討會/案例日是 “妥妥的”見識之旅!第一,見識了好企業,振華重工所展示的12000噸起重船等產品,無不彰顯著這家企業厚重的技術積累與銳意的創新精神。第二,見識了好制度,聆聽著中德企業管理者與研究人員講述的員工培訓制度,無論是德國的雙元制教育,融合雇主、雇員、商會等五大主體以促進員工提升,還是振華重工的“技師+工程師”聯動培養,雙邊賦能的模式,都能窺見兩個制造大國的企業管理智慧。第三,見識了好老師,無論是各位教授還是企業家,都從不同角度對實踐問題給出了很好的觀點,印象最深的是振華的傅總所提到的,“真金白銀”和“真心實意”是解決制造業環境問題最好的辦法,耿直且真切,這種不講故事講實事的精神,正是中國實體經濟扎實發展的最佳寫照!
真心感謝學院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FES)上海代表處組織的豐富活動,希望下次能有更多時間與企業家們互動交流!
— 同濟經管2023級博士生 曹磊
這是我第一次通過產教融合的案例日活動走進企業,整個活動不可不謂精彩。大部分研究生可能都是從學術文章、專業書籍與新聞報道中了解一家企業,所了解的知識、構建的管理理論是以學者、媒體人的講述為基礎,而這次活動提供了一個深入企業的機會,讓我能夠近距離感觸企業的風貌,并與企業家們面對面接觸和交流。當我站在嚴兵副總工程師旁邊聽他講述打造大國重器的過程,我心潮澎湃,贊嘆振華重工突破關鍵技術難關的毅力與決心。當我坐下來聆聽傅勇平、陸建、張世順、袁磊、王風斌、張佩英等企業家們在人力資源建設與企業管理中的心得與體會時,我又感慨中國企業家切實在員工培養上下了很多功夫,探索了很多好模式。此外,幾位德國專家的分享讓我感受到這個工業強國全社會在職業培訓上所做的努力與付出。總之,這次案例日活動讓我收獲很多,真誠感謝學院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FES)上海代表處的精心組織,祝同濟案例日活動越辦越好!期待再次參與!
— 同濟經管2023級博士生 王鐵勛
雖然我只是一名大二的本科生,但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參加案例日活動。同濟案例日為經管學院老師和同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讓師生走進企業,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了解企業發展中積累的經驗、遇到的困難。在本次研討會/案例日上,中國企業家、教師與德國同行互相介紹中國與德國在員工培訓方面的經驗,大家收獲良多。我也對相關領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明白了在未來的學習求職中所需要的知識和品質。最后,非常感謝學院、艾伯特基金會和振華重工為我們提供了這次寶貴的機會!祝同濟案例日越辦越好!
— 同濟經管2022級本科生 王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