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晚,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MBA金臺論壇(第108期)在紅廟校區1號樓5層報告廳如期舉行。本期論壇特邀作家、文化學者崔岱遠以《先秦諸子與習近平用典》為主題進行分享。論壇由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黃蘇萍主持。
作家、文化學者崔岱遠
論壇伊始,崔岱遠老師以“什么是中國古代哲學?”引入,并指出任何民族、時代都有自己的哲學思想。他介紹到,從春秋晚期到秦漢之前300年間,誕生了我們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群體。在百家爭鳴時期,諸子百家主要談論的話題有兩個,即“如何做人?如何治國?”,他表示,永恒的命題從來不是孤立時代的,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永遠帶著對永恒命題的思考和對當代現實的回應。中國式管理的目的為“定、靜、安”;中國式管理的核心是“管人心”。
崔岱遠老師提及,“仁愛”是所有儒家思想的出發點。孔子的生存之道是中庸之道,即不偏執的,普遍的,可以實施的大道。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學的最高境界是樂。
在講解中,崔岱遠老師指出《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中收錄的引用經典有24處出自《論語》,以“溫故知新”為例,他強調要深刻的繼承傳統,在繼承中創新,為傳統注入新的依據。
除了對儒、墨、道、法主要思想家的核心理念進行闡述之外,崔岱遠老師還深入剖析了重要的思想人物代表精神。孟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之一,其思想中蘊含著最早期的民本觀念。在二十大關于人民性的論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與孟子思想的連貫性。孟子堅信,人人生而平等,并主張人性本善,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實現善良。
對于道家,其思想源自于楊朱,主張一種隱逸的生活方式。他們追求的是一種超越世俗的自適,認為人應該堅定地追求自我解放,以達成真正的自由。
《老子》是道教的重要經典,其核心思想是“剛者死之徒,柔者生之徒”。老子強調,做人應該無為而治,做事應該無事而事,品味應該無味而味。這種思想,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高度的人生智慧,它教導我們,有時候,不作為反而是最好的作為,無為反而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韓非,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對愛和人性的看法頗為獨特。他認為,愛是虛假的,人性本質上是惡的,人們都在追求利益,避免傷害。在他的眼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利益的交換和算計。他堅信,真正能救國的,不是愛,而是恐懼,是嚴格的法律和嚴厲的懲罰。
崔岱遠老師表示,這些思想家們的思想雖然各有特色,但都是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現象的深刻反思,對我們理解人性,處理人際關系,以及治理國家都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他認為,傳統未必影響人們思維的內容,但會影響人的思維框架和思維模式,我們無法擺脫傳統,只能在闡釋中不斷改造傳統。一種文化能夠得以延續,并不僅在于傳承,更在于深化,在思想上的接續與深化中得以延續。思想的發展不是完全對立于傳統,往往是對傳統的吸收延續,以及對傳統的闡釋,在發展的過程中提出新見。
互動答疑
答疑環節,與會同學積極互動提問,崔岱遠老師以深刻內化的見解對大家提出的問題進行細致解答,并展開交流互動、深入探討,現場氣氛熱烈。至此,本期首經貿工商管理學院MBA金臺論壇(第108期)圓滿結束。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