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晚,由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處主辦的中央民族大學第十七屆“十佳大學生”風采展示與評選活動在中慧樓舉行,我院2020級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吳勵言獲得中央民族大學第十七屆“十佳大學生”稱號、202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馬樂遙獲得中央民族大學第十七屆“十佳大學生提名獎”。
(中央民族大學第十七屆“十佳大學生”獲獎人合影)
(中央民族大學第十七屆“十佳大學生提名獎”獲獎人合影)
讓我們走近兩位優秀的榜樣,從她們的心得中汲取經驗,向光而行。
吳勵言
吳勵言,女,管理學院2020級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中共黨員,曾任校記者團副主編、班級學習委員。
四年學業排名與綜合測評排名均為專業第一,獲國家獎學金、寶鋼優秀學生獎、北京市三好學生、專業一等獎學金、北京市優秀畢業生、中央民族大學優秀畢業生、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學生干部等獎勵或榮譽稱號。擔任北京2022冬奧會與冬殘奧會專業志愿者、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志愿講解員、寒假線上支教教師,累計志愿時長近300小時。獲“正大杯”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北京市一等獎、“外教社·詞達人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詞匯能力大賽國家級一等獎、第九屆“學創杯”全國大學生創業綜合模擬競賽省級二等獎等各類學術科研、創新創業類競賽獎項20余項。曾赴基層駐村實習、律所實習,現于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實習。參加中央民族大學70周年校慶文藝展演、國家大劇院演出演職人員、北京市大學生音樂節并獲團體金獎。現保送至北京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
Q1:學姐是如何規劃時間,平衡學業、競賽與其他活動的呢?
A1:一個小技巧就是“圍繞主線,讓任務通用化”,學業、競賽與其他活動等很可能在底層邏輯上是連通的,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將手頭最近在做的事串聯起來。比如,可以讓實習中發現的社會問題成為期末課程論文的選題,把最近準備辯論賽等各種比賽時接觸到的資料作為案例素材用在課堂展示中,讓所做的事情盡量“通用化”,避免做重復性的工作。當然,想要實現多者之間的絲滑銜接,需要盡量做到下面這一點:
認真對待每一次機會。我的體會是提高效率的方式不是壓縮用心程度,而是把握住每一個機會。想要度過充實有收獲的大學生活必然會十分忙碌,可能對于部分課堂展示等活動有同學會傾向于壓縮自己的時間精力成本,不會精心準備和打磨,但實際上課堂展示的鍛煉對于保研、考研復試乃至求職等存在面試考核的環節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精心準備一次很小的展示、路演,也許不僅能讓我們取得滿意的分數,更能幫我們避免低水平的重復,提高諸多核心能力。
最后一點建議是,不要為了取得高分而學習。“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我們要明確量化規則,但不要只是滿足量化標準的要求。在學習時如果是抱著“學懂知識本身”而非單純“取得高分”的心態去學習,也許才會真正體會到收獲知識的快樂,至于量化要求本身,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Q2:學姐覺得除了學好專業課程之外,還應當具備哪些能力?
A2:第一是洞察社會的能力。作為管理學院的學生,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管理互動關系發生的場域,以及管理者和管理對象各自的特點,所以建議大家多多留心觀察社會,這里并非一定要參加社會實踐才能了解社會,趁著出去旅行的時候多和當地人交談,甚至是在食堂打飯的時候和阿姨聊一聊,都可以是我們了解民生的途徑。
第二是學會求助。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大家可以多多與同學、老師,或者各行各業的前輩交流,如果一個問題很難通過自己查詢知曉,那就可以適當求助,禮貌且真摯的求助會得到許多熱心真誠的回饋。
第三是不畏難、能吃苦的能力。這一點不是要大家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而是包含兩個層面:其一是要明確目標,有決策力。大家首先可以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這個目標應當是自己真正熱愛,而非父母、世俗標準裹挾著你做出的選擇,這樣才會有克服困難的內生動力。其二是自我調節,有應對力。絕大多數我們想實現的事情都不是“躺平”就能得來的,要具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靈活變通的應對能力,提高自己可接受壓力的閾值。
Q3:學姐在大學生活中曾遇到哪些挫折,又是如何調節的呢?
A3:挫折確實不少,比較典型的兩個挫折一個是大一時我艱難的體測,另一個是保研申請階段被三所學校拒絕吧。
首先針對第一個,我的建議是把焦慮放大,拆分成細小的點逐個擊破。比如大一時我對自己的體測十分擔憂,每天都沉浸在擔心體測不達標的焦慮中,于是就決定找出我每一項測試存在的問題,比如800米是呼吸方式不對還是肌肉力量不夠,然后針對性地練習一下,并把任務分散在每一天,體測的時候發現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大二也是體測拿到了80分以上。
針對第二個,其實被拒的傷感大概只停留了最多一天,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不要為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內耗,面對無法改變的客觀境遇,及時止損就是最大的收益,只需相信,山回路轉,該相逢的總會相逢。
最后,十分建議大家好好享受大學生活,做自己生活和情緒的主人,學不下去了不妨把書一推,叫上好朋友出去騎車吹風,吃點好的,閑逛一天,大多數的事情其實都沒有那么緊急,曬個太陽、睡個好覺、逛個公園、和父母通個話、和好朋友聊個天的時間總是有的。我十分喜歡的一句朱光潛先生的話,也分享給大家:“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是‘領略’是‘培養生機’,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愿大家度過充實美好、有生機有成長的大學四年。
馬樂遙
馬樂遙,女,中共黨員,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20級本科生,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大學生藝術團主持分團團長,曾任校團委組織部團干部,2020級公共事業管理班宣傳委員。
曾以第一名的專業成績獲得國家獎學金,并獲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市優秀畢業生,中央民族大學優秀畢業生,專業一等獎學金,優秀共青團干部,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共青團員等獎勵與榮譽。四年學業排名與綜合測評排名均為專業第二,目前已保送至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以第一作者撰寫的論文成果曾入選第六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青年學者論壇,并作為與會唯一本科生在應急管理與國家安全體系建設分論壇進行匯報。獲“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北京市一等獎,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市賽二等獎等省市級、校級、院級創新創業和競賽類獎項二十余項。曾主持第三屆首都大學生誠信演講比賽決賽,“‘京’彩文化,青春綻放”生動實踐面對面首場報告會,《家園》新生入學主題教育晚會,“一二·九”青春愛國歌會等省市級、校級重要活動,參與粵港澳交流展演,中央民族大學70周年校慶文藝展演等重大活動,作為嘉賓做客“北京文藝廣播”。
Q1:學姐在本科階段如何認知專業課程學習,有什么推薦的學習經驗嗎?
A1:建議不要過于功利地去學習,無論學弟學妹們有怎樣的規劃,都要保持好自己的節奏,在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印象比較深且對我專業成長幫助比較大的課程:
王紀芒老師教授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程對我建立學習思維,打好專業基礎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課程前期內容比較宏觀,老師從社會科學研究的脈絡梳理,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體系,范式與理論研究,講到選題與文獻研究回顧、研究設計,同時涉及社會現象分析辨別,研究調查的分類,研究問題與課題選擇、理論準備;到課程中期,老師會重點講述研究綜述的寫法;后期老師會從微觀視角切入,涉及案例分析,融入概念操作化、數據化的方法,甚至還有訪談的小TIPS,這也為我之后的研究嘗試打下了基礎。
袁賀老師的《公共管理經典選讀》亦是對我影響比較大的課程,老師的邏輯推演特別引人入勝,我現在還能記得老師當時的一些講述,包括“以前不是問題的事在其公共問題化的過程中成為問題,塑造需要,也就有了公共事業存在的意義”“人與土地是一個扎根的關系,地域也是一種天賦”“真正的‘人’和工具‘人’之間的悖論,是一個永恒的困境”,每節課前,老師都會提一個問題,一節課針對這個核心問題展開,例如“群體差異不平等帶來的政策傾斜,公平公正性如何評判?”“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如何影響公共事務?”“如何看待新資本主義文化的‘新’和對‘舊’的解構?”跟著袁賀老師學讀書,學思路,也學老師對于閱讀不變的熱情和持續閱讀的習慣。
徐偉老師的課更多讓我學到的是如何拓寬視野,初次上徐偉老師的課就會發現,徐老師的課與傳統課堂不同,更多帶給大家是思維和視野上的啟迪,這不僅對學習有益,更對大家的生活、未來規劃有幫助。
李鳳梅老師的《公共政策分析》課程中,老師將案例融入理論和模型,課程深入淺出,條理清晰,讓我在其后的項目和論文中逐漸能夠運用政策模型來嘗試分析相關案例。
傅景亮老師的《政治學原理》值得全程一字不落地聽下來,配合閱讀老師提到的書目,可以有效加深知識厚度,包括在我參加某校夏令營時,交流期間提到了傅老師課上所講的政治學思路,獲得了面試老師的肯定。
除此之外,盧老師的《公共倫理學》,施老師的《民族地區衛生事業管理》,陳老師的《非營利組織管理》,沈老師的《管理思想史》,高老師的《組織行為學》等課程都是很經典的課程,每位老師講課風格迥異,但都能讓我在課上有所獲得和思考,篇幅所限無法述之豐富,以上也只是我個人在學習階段對課程的粗淺印象和認知,每年老師的課程設計、風格會有所不同,大家可以自行感受管院老師們課程的精彩。其余,也鼓勵大家多蹭課,聽不同專業,甚至跨學校、跨學院的課程,對培養跨學科思維多有助益;多聽講座,講座往往是一位講座人潛心研磨的思想精華;多向老師、同學虛心提問,多交流互動,能夠獲得更多元的知識,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
Q2:現在又是新一年的保研階段,當時學姐保研時是如何確定院校的呢?
A2:建議大家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考量:院校實力,個人志趣,地理位置,專業實力,未來發展。
從我本人來講,我是北方人,更加適應北方的自然氣候與人文環境,未來也更希望在北方發展和生活,在院校實力相當的基礎上我更愿意以北方院校為主,其中,北京是我的首選,所以在投遞院校和參營選擇中,我也會有所偏向。其次,在個人志趣上,本專業有很多學生都會選擇法碩的道路,但我多次找選擇法碩的學長姐咨詢,以及試著閱讀相關著作后發現自己對法碩并不感興趣,所以更傾向公共管理本專業,加之自己本科期間的成果也與公共管理學科結合更緊密,綜合院校實力和專業實力,最終和心儀院校做了雙向選擇。
Q3:看到學姐有許多學生工作和學生活動的經歷,學姐是如何平衡時間的?
A3:以大學設問,學習一定不是唯一的答案,“如何平衡學習與學生工作或各種活動的時間安排”,好像是每個經歷過豐富多彩大學生活的學生必然被問也必然問過自己的問題,我的答案是,生活沒有主次之分,只要你認定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本科四年,我都在嘗試不同的學生工作,前兩年在校團委組織部的工作讓我更有條理和更懂組織邏輯,更能深入理解組織內部的架構與發展,這對于我的學習、人際溝通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大有裨益,那時學到的本領直到現在都幫助著我,而這一切非常感謝當初在組織部遇到的學長學姐和朋友們,他們都是非常優秀且可愛的人,那段大家一起并肩奮斗的日子也構成了無數珍貴的瞬間;而主持分團于我而言是承載熱愛和感動的地方,那里有懷抱共同熱愛的有趣的朋友們,我們一起排練,一起吃飯,一起演出,一起加油打氣,通常開心,偶爾訴苦,為每一次成功的主持和演出而激動,為每一個沒發揮好的詞句而懊惱,為一個個策劃案討論到深夜……回想起來都是本科四年的難忘記憶。所以想和諸位說的是,時間是固定的,但在自我丈量的道路上,所有風景都真實存在過。
最后,當寫下這一段話時,我已成為一名畢業生,時間很快,飛速轉過焦慮與不安,困惑與迷茫,但每個時期都有它的不解,現在的我,仍在尋找破局之道,我常以這段話勉勵自己,現在也分享給諸位:這是一個社會高速變化與個人危機并存的時代,以開放心態保持多元思考,以內在篤定激發外在探索,帶著偏見打破偏見,循著邊界拓展邊界,追尋兼容之道,在寬闊的世界中,做一個不狹隘的人。感恩所有,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