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A教育網訊】當今商業環境快速多變,企業為了在競爭越發白熱化的市場中占得先機,不斷變革創新。培育商業精英的商學院亦是如此,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便在醞釀著這樣一場變革。
李垣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發展與改革戰略委員會主任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高等研究院院長
| 任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IACMR咨詢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技術與創新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 2016年獲“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 2012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2005年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2年被選為陜西省“三五”人才;199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1996年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同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自2006年以來,在國際著名刊物發表或接受發表的英文論文(SSCI/SCI論文)60余篇(不重復計算),發表中文CSSCI論文100余篇。主編《技術管理》和《管理學》統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
| 作為首席專家,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和教育部社科重大項目。
主要研究方向:戰略管理,創新管理,創業管理
主要開設課程:《戰略管理》、《技術變革與創新管理》、《企業家與創業管理》
“同濟經管未來的重點是構建一個學院、企業、市場和政府相互推動、相互受益的生態系統,讓與我們相關的合作方感到物有所值。企業需要什么,我們就按適合其發展的模式來培育人才并打造課程。同濟經管的使命就是與企業和社會同舟共濟,”2017年3月新到任并全面負責同濟經管學院工作的李垣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同濟經管正在籌備一次整體性的提升,涉及教授選拔招聘、課程設計、企業合作、學生服務等方方面面。”
李垣教授在商學院耕耘多年,無論在學術和學院管理上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對全球商學院的發展方向頗有洞察,并且深知商學院與企業密不可分的互動關系。所以,他對有關同濟經管的發展愿景已了然于心。
有關中國商學院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何更好地吸引優秀師資?如何整合院校和企業資源,突出同濟特色?如何用最新最好的技術為教學服務?對于這些問題,李垣教授已胸有成竹。
商學院是培植企業創新的基地
在市場環境如此多變的情況下,當今的中國商學院,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每個學院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的是結合當地行業的特點,有的則是從國外引進他自認為比較合適的做法。總體來說,中國商學院都在探索,探索怎么樣在中國開發出適合本土企業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這些內容不僅僅是引進海外教材案例進行漢化,更包括開發自己的案例和教學方案。
您覺得創新思維真的可以通過商學院的培養模式從而鍛煉出來嗎?
答案是肯定的,毋庸置疑。我認為首先是認知層面的提升,這與知識交流有關。商學院是一個包容各種異質性知識的廣闊交流平臺,它能夠啟發學員的創新性思維。所以這是商學院的一個獨特的優勢。他比單純的家族好,也比單純的企業好。
第二點,特別是在工科大學里,商學院與產業有著天然密切的聯系,知識的多方面整合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現代企業越來越開放,大學作為企業知識重要的一個來源,它不僅僅提供著基礎性的學科知識和經驗,它已經可以通過改變一批企業家,從而改變一個企業生產經營的生態。
進一步說,生產經營生態的改變又能夠誘發企業的許多創新。所以學生來到商學院學習,毫無疑問能夠提升創新能力。當然,商學院仍有很多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但不能因為現有教學手段上的不足,而否認商學院給予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和體驗。
構建產業、學界和政府相互融合的生態系統
同濟經管學院的MBA項目,今后打算如何通過整合同濟大學和同濟經管學院的資源,形成自己的特色呢?
同濟的精神就是同舟共濟。因此,我們在設計MBA課程和專業學位課程時,要充分考慮怎樣把同濟經管和企業融為一體,利用我們的優勢學科、人才資源,與企業一起來打造適合于企業發展的生態系統。
我們的優勢資源:
首先是一批優秀的教師,其次是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團隊,其中就有許多同濟的優秀校友。另外,我們還有一批優秀的海外師資團隊。我們把他們整合到一個平臺上,為學科項目服務。
第二,我們要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把學院的科研成果,與項目開發、人才培養過程結合起來。我們的科研成果才能更快地轉化進課堂教學、教材內容和整個培養過程之中。
第三,經管學院的學科門類比較多,涉及面也比較寬,我們需要把這些學科,乃至同濟大學其他學院相關的學科整合起來。這樣,我們便整合了整個同濟大學的資源來為企業服務。
第四,我們鼓勵教師和同學一起參與企業具體的發展規劃,可能是項目設計,也可能是產品創新方案的策劃,還可以一起完成商業模式開發。我們希望學院在與企業的多維度互動中實現多贏。
除此之外,同濟經管還有教如何與政府打交道的學科。我們去了解企業的訴求,再通過研究,轉化為對政府的建議。同時,我們也希望把政府的一些政策,通過研究,轉化為對企業的指導。通過這種雙向互動,把政府、市場、學校資源和企業協同起來。
教學創新:讓教授扮演起導演的角色
商學院整體缺師資,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您在這方面有什么樣的布局?
商學院的師資缺是缺,但最缺乏的是優質師資。優質究竟體現在什么地方?我們在下一步規劃師資建設的時候,需要把師資的能力分解一下:有些老師上課不錯,有些老師指導論文不錯,有些老師與學生互動得不錯。我們應該發揮每一位老師最有價值的那部分能力,人盡其才,而不是去強求面面俱到,這樣才能整體提高師資的效率。
第二,我們要整合外部資源,通過制度的迭代,培養過程的優化,來吸引更多外部優質資源進入學院,讓企業家、高層職業經理人有更多機會走進同濟經管,走上MBA的講臺。他們可以選擇我們的項目進行教學,也可以指導學生的實習和就業。一個好的商學院項目,不僅僅成就學生,同時還能成就老師。誰能幫助這些老師成長、成才,他們當然會優先選擇誰。
另外,我們的一門課程可能會讓多位教授參與講課,甚至在課堂中,由學生來講。這樣的安排下,我們的教授所扮演的就是導演的角色,甚至要讓教授組成導演組,策劃整個培養過程。什么時候是老師講?什么時候該由學生講?老師講到什么程度?校外高管分享到什么程度?學生如何參與?問題必須提到什么程度?什么時機到了,應該走進企業?如果暫時去不了現場,調研如何進行?數據如何獲取?怎樣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討論、去學習,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整體考慮的。“導演”才是未來領先商學院教授的角色。
用工業定制的思維打造課程
未來,同濟經管希望把整個MBA項目的定位,在同城乃至全國范圍內,再拉高一個臺階。在這提升的過程中,如何與其他院校差異化競爭,突出同濟MBA的市場吸引力?
從價格定位上來說,我們現在略低了點,我們要逐步趕上去,縮小與同城競爭對手的差距。
但縮小差距不是簡單地從價格上提上來那么簡單。我們希望有一個整體的提升。從專業角度考量,同濟經管的師資與同城兩家頂級院校的差距沒那么大,甚至還有一些未發揮出來的獨特優勢:
首先,我們的專業更多樣化。其次,我們在某些特殊領域,例如城市管理、汽車工程和建筑等,在這一類的企業眼中,我們的綜合優勢很強。第三,實際上各個學校的理念并不同。正如我反復強調的,我們要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這涉及到許多具體的做法:比如,運用大數據技術來優化培養過程。我們不是讀完一本教科書就結束一門課程的,學生的成長歷程也需要用數據來支撐。
設想,在不遠的將來,一個老師的一門課程,最多就講七八個小時。一個老師最精華的內容,就那么些,要把自己的精華都拿出來,再將這些精華穿插到不同的情景下去討論、應用。這樣的安排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工作量并未減少,但工作的維度增加了,需要的能力也提高了。這有利于師資發揮各自的長處,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盡量發揮每位師資的長處,從而提高學院整體教學的運作效率,讓他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用各種方法貢獻到各個地方去。
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對整體的課程實施一個定制化改造?
對,類似工業化定制。規模不變,但更集約,選擇也更多。當然這不只是單純的課程定制的問題,我們還是要把它放在一個生態語境下,就是學生和企業需要怎么樣成長,我們就提供什么樣的陽光,什么樣的土壤,什么樣的施肥環境,讓雙方都感到物有所值。同濟同濟,同舟共濟,就是要讓同濟經管與相關的企業、社會同舟共濟。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