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行快,眾行遠——第六期
《入世哲學家》
書名:《入世哲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的奧德賽之旅》
作者:【美】杰里米·阿爾德曼著、賈擁民譯
出版社:三輝/中信出版集團社科社
本書曾榮獲美國出版商協會傳記類作品榮譽獎、《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經濟類圖書、《衛報》年度最佳圖書等多項獎項;《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紐約時報書評》《外交事務》等媒體贊譽推薦。
本書是第一部敘述赫希曼的非凡一生的長篇傳記,它通過赫希曼這個入世哲學家—這個既精明又充滿激情的觀察者的視角,透視了20世紀的故事。阿德爾曼的敘事引人入勝,從這本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赫希曼的個人經歷是如何塑造了他獨特的思想視角的,我們還可以看到,赫希曼留下的思想遺產為什么是一種充滿希望和開放精神的實踐的理想主義。
杰里米·阿德爾曼(Jeremy Adelman),著名美國歷史學家,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同時擔任普林斯頓大學全球歷史實驗室主任,著有《發展前線:阿根廷和加拿大麥田的土地、勞力和資本》(Frontier Development: Land, Labour and Capital on the Wheatlands of Argentina and Canada)等,編有《赫希曼論文精要》(The Essential Hirschman)等。
譯者賈擁民,經濟學博士,著作包括《超yue經濟人:人類的親社會行為與社會偏好》(合著)等,譯有《自我顛覆的傾向》《現代經濟學主要流派》《經濟學理論與認知科學》《宇宙的主宰:哈耶克、弗里德曼與新自由主義的誕生》《神經經濟學分析基礎》(待出)等20余部作品。
出生于德國的阿爾伯特·赫希曼不僅是20世紀最具原創性和最受爭議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發展經濟學家。他的著作《退出、呼吁與忠誠》、《欲望與利益》和《反動的修辭》享譽世界,無論是從經濟學角度,還是從思想角度,都對一大批人和他所處的時代影響深遠。
不隨波逐流的思考者,他的獨特來自于他深入的探究,也來自于他不凡的人生經歷;務實的經濟學家,世人對完美知識構架的崇拜在他這里早已被擊碎。另外,他還是個不袖手旁觀的戰士,幾處的反法西斯戰場都有他的身影。雖然他的名字對中國讀者來說有點陌生,但他的人生經歷和學術成果使我們受益匪淺。他就是-——阿爾伯特·赫希曼。
本書《入世的哲學家》為阿爾伯特·赫希曼的傳記,敘述了他從出生到離世的生平經歷。他出生于什么樣的家庭,他的父母給了他怎樣的童年和性格,他接受了什么樣的教育,他在成長中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又為何輾轉歐洲最后來到美國、哥倫比亞,以及他在學術上有怎樣的成就,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
在歐洲的歲月
阿爾伯特·赫希曼于1915年出生于德國柏林一個猶太人的家庭。早在14歲的時候,他就開始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經濟、哲學和社會科學的著作,青少年時期更是啃讀了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后來成為了一個善于思考的熱血青年,參加了當時德國的左翼社會主義運動。這些學習和經歷使他“一生都癡迷于探究變革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當納粹政黨在德國取得政權后,赫希曼因為擔心遭遇種族和政治迫害,在18歲時流亡到了巴黎,開始了他作為“無國籍人士”的流亡和學習生涯。他進入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繼續學習經濟學,并得到去倫敦經濟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機會。在倫敦學習期間,他開始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轉向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正如赫希曼本人回憶道:“等我到了英國,我才如夢方醒,我才真正清楚什么是經濟學。”在倫敦的一年學習時光對赫希曼來說意義非凡,等他再回法國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有著思想的經濟學家了。
之后的幾年里,赫希曼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參加了反法西斯運動。二戰爆發后,他在法國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陸軍,抵抗德國的入侵。當德軍占領巴黎后,赫希曼參加了一個營救委員會,幫助一些猶太知識分子逃出德軍占領的國家,其中獲救者不乏著名的思想家、諾貝爾學者、畫家、作家等。最后因為營救委員會的暴露,赫希曼不得不翻山越嶺經由西班牙、葡萄牙,一路逃到美國。
來到美國
25歲的赫希曼開啟了其美國生活。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期間,赫希曼不愿夸夸其談他在歐洲抗擊法西斯的英雄經歷,而是專心學術,并在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兩篇學術論文,更是提出了后來被經濟學界常用來測量產業集中度的“赫希曼指數”。1945年赫希曼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學術著作《國家實力與外貿結構》,但因為書中討論的問題已經不再是社會熱點,出版后無人問津。這時赫希曼的學術之路也因為美國向德國宣戰引發的社會動蕩而被迫暫停。
作為一個行動者,赫希曼再次應征入伍,隨后加入了美國的情報機構,被派回到歐洲做隨軍翻譯官。這段時間不僅使他經歷和思考重大的歷史時刻,也讓他有機會細讀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并深受影響。這本書“促使赫希曼更加自覺地把個人自由放在首位,更加徹底地懷疑完美知識”,而這也是他之后思想和學術的一個重要基礎。
二戰結束后,赫希曼回到華盛頓開始為了家庭生計奔波。在別人的推薦下,赫希曼在美聯儲找到了一份工作。之后,他以聯邦儲備委員會經濟學家的身份參與了為歐洲戰后復蘇的“馬歇爾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由于厭倦了在官僚機構工作,赫希曼在1952年應邀前往南美哥倫比亞,擔任該國國家規劃委員會的財政顧問,并由此開始了他人生新歷程。
在哥倫比亞開始發展經濟學
來到哥倫比亞后,赫希曼走遍了各地,開始了他之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學研究以及為拉丁美國家經濟發展獻謀獻策的生涯。之后,他自己在哥倫比亞開設了一家私人咨詢公司,在擁有經濟學家身份之外,又變成了一個企業家。
在一次回美國參加討論熱帶地區各國經濟規劃問題時,赫希曼對當時經濟學家的“理性自負”理論提出了批評:“經濟學家無法免俗,同樣受困于權力欲望,因此往往不承認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赫希曼不否認經濟學家的作用,但告誡大家不要過分著迷于理論分析,同時對那種制定“包羅萬象的綜合發展規劃”提出了質疑。赫希曼認為:“如果經濟學家能夠尊重事實,親自到實地進行細致地觀察,并準確理解發展中國家人們實踐的意義,而不是盲目依賴于總量統計數字,那么他們可能會做得更好。”
赫希曼不僅自己不蹲在象牙塔里,更是高舉實證的火把,呼吁其他經濟學家不要只著迷于理論分析,而是切實的從實際出發,做出實際的貢獻。他的聲音雖然受到了冰冷的對待、無聲的回應,但卻讓時代中的有識之士注意到了這個獨特的思考者。
進入大學任教的日子
1956年,赫希曼受邀到耶魯大學做客座研究教授,真正開始作為知識分子的學術道路。赫希曼根據自己在哥倫比亞多年的觀察和實踐經驗,寫下了經典著作《經濟發展戰略》(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在這本書中,赫希曼不僅首次將“發展戰略”用于經濟學領域,還為發展經濟學奠定了“不平衡增長”的理論基礎。
之后赫希曼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任教,先后出版了《邁向進步之旅》(Journeys Toward Progress)和《發展項目之觀察》。他的這三本書被人稱為有助于國際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發展的“赫氏拉美發展三部曲”。
在哈佛期間,赫希曼從他的發展經濟學研究領域,逐漸拓展到了更廣泛的社會科學領域。在1970年出版的《退出、呼吁與忠誠:對企業、組織和國家衰退的回應》中,赫希曼將許多科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綜合起來思考,并將社會觀察和社會科學方法論融為一爐,提出和探討企業、組織和國家中存在的問題。他的觀點都是對現實的觀察、悟出來的實話,闡述的方法也不同于其他的思想家。
離開哈佛之后,赫希曼來到了普林斯頓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并在那里繼續寫作、退休直至終老。到了普林斯頓之后,因為對當時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尤其是對經濟學界和社會科學界的情況感到失望,赫希曼開始回看歷史,開始思考資本主義的起源和民主制度的根基,希望從歷史中獲得現實力量,并撰寫了著名的《激情與利益:資本主義走向全面勝利前的政治論爭》(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Political Arguments for Capitalism before Its Triumph)。而本書也讓人看到兩個赫希曼:一個是作為發展經濟學家的赫希曼,另一個是作為思想家的赫希曼。
結語
在一次旅行中不幸受傷的赫希曼,語言能力遭到嚴重損害而不得不終結了其寫作生涯。16年后,2012年,97歲高齡的赫希曼與世長辭。
在這本扣人心弦的傳記中,即便是講述學術的部分也會讓讀者的心境跟著文字的節奏起伏。在接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我們跟著赫希曼回到20世紀初的德國,戰爭前局勢緊張的歐洲,二戰前后的美國,發展中的哥倫比亞,了解那里發生了什么。阿爾伯特·赫希曼的人生無法復制,不僅僅是因為其只能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被錘煉和造就,更由于他自身獨特的靈魂思考。
身處今天的我們,仍可以從每天的日常瑣碎生活抽身出來,在書中體會時代的宏大變遷,學習他的深度思考,感悟他那顆不隨波逐流的心,讓我們學會以將來的角度看待生活、活在現在。而這些對活在當下時代里的我們來說尤為重要。
回顧: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