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A教育網訊】為了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同濟文化,發揮學科融合和專業協同優勢,提高管理人才培養質量,2018年1月6日,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MBA“學科融合,大道傳承”名家講堂首期學術講座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美國建筑師學會榮譽會士常青做“歷史環境如何再生?——建成遺產(Built Heritage)的思考與實踐”專題學術講座,近300名師生前來聽講,同濟大廈A樓301報告廳現場座無虛席。本期名家講堂本期講堂由同濟經管學院院長助理兼MBA中心主任施騫主持。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李垣為MBA名家講堂開講儀式致辭。他強調,在同濟大學建設“雙一流”的開局之年,將同濟大學各特色專業相融合意義重大。經管學院將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契機,搭建學科協同平臺,開啟MBA人才培養新模式。隨后其宣布,作為學科融合重要舉措之一的名家講堂正式開講。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李垣致辭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金福安為常青院士頒發“學科融合 大道傳承”名家講堂首批特聘專家榮譽聘書。
常青院士獲“學科融合 大道傳承”名家講堂
首批特聘專家榮譽聘書
常青院士的講座以“歷史環境如何再生?”為題,他開講時即指出,大多數具有歷史積淀的城市均可視作建成遺產(built heritage)所在的歷史環境(historic environment)。在社會工業化發展高峰前期,歷史環境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中外莫能例外,只不過西方這一過程比中國早了一百多年而已。隨著人類認知的進步和對文化認同的覺醒,探索歷史環境再生之路成為了城鄉建設領域的艱巨使命。
圖1 歷史環境再生的三個層面
圖2 杭州望族聚落新舊類似性的拼貼
圖3 日喀則歷史天際線的恢復
常青院士強調要實現歷史環境再生的目標,首先要搞清楚這種新舊結構關系及類型。以這樣的理論分析為導向,結合各地域城鄉的具體實際,常青院士率團隊完成了一系列在國內外產生影響的歷史環境再生工程設計,如城市天際線恢復和歷史地標再現的日喀則宗山宮堡復原工程設計,獲國內優秀工程設計大獎和國際建筑金獎;又如杭州來氏聚落再生設計,保留了杭州長河古鎮延續800年的來姓望族聚落,并嘗試將聚落新舊空間相互編織和拼貼,欲成為風土聚落再生的經典案例,獲首屆瑞士Holcim國際可持續建筑大獎賽亞太區金獎;還有外灘源和外灘的保護與再生規劃及工程設計等,達到了新舊共生、和而不同的境界,先后獲上海市和全國的科技與設計重要獎項。
圖4 寧波月湖廣場新舊的“平仄”對比
圖5 海口騎樓外灘新舊對比性的拼貼
常青院士在講座結尾時總結道:歷史環境的再生首先要關注和研究歷史原型的意象來源及演進方向;其次要將歷史環境的存量和增量關系做恰當處理,即保存、修復、翻建、加建和新建之間的關系把握;第三,存真與再現構成歷史建成環境進化的一體兩面,對于存真,應整舊如故,最小干預;對于再現,宜“古韻新風,和而不同”。這些歷史環境再生項目體現了同濟大學勇擔歷史使命的情懷,體現了同濟大學教師在專業領域內扎實的功底,也體現了同濟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
常青院士極具深度的演講以及深入淺出的演講風格得到了現場的強烈反響,受到了廣泛贊譽,在場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常青是同濟大學強大師資力量的代表之一,他的專業深度、科研水平及社會貢獻為在場師生們掀開了同濟大學優勢學科的冰山一角。
常青院士講座結束之后,施騫教授作總結發言:“每一個同濟人都應懂一點建筑。事實上,歷史環境再生中‘拼接’、‘和而不同’等理念,與管理學科息息相通,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就是‘拼接’與‘和而不同’。同濟經管學院立足學生需求,將同濟大學優勢學科與MBA教育進行有效融合,聚集龐大的優秀師資隊伍作為MBA培養的智囊支持,推進拔尖創新、知行合一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這便是‘學科融合,大道傳承’名家講堂的初衷。” 相信在接下來開展的名師講堂系列講座中,將不斷呈現屬于同濟特色的思維之光,值得期待!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