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核心就是信用。信用無價,但信用有度。
——張國祥
金融大咖說
古典金融如何發現信用價值,推動工商實業發展?
近代金融家如何與實業家聯袂創造近代中國經濟的“黃金時期”?
當代科技金融如何“引人向善”,打造開放、聚合、共享的普惠金融生態圈?
6月29日,在長江商學院北京校區,瀚華金控創始人兼董事長、重慶富民銀行董事長、長江商學院重慶校友會會長張國祥先生,為同學們帶來了題為《面向未來的金融史》的精彩分享。
本期嘉賓
張國祥
瀚華金控創始人兼董事長
重慶富民銀行董事長
長江商學院重慶校友會會長
長江商學院金融MBA項目導師
謝謝長江金融MBA的邀請!我本人從事金融工作超過30年,其中在國有銀行工商銀行工作10年,在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工作了5年,從2004年創辦瀚華金控到現在是15年。雖然有30多年的實踐經驗,但是金融的變化日新月異,我們既要善于總結學習過去的經驗,也要大膽地理解和構思未來,才能把金融做得更好。
《管子?形勢》曾經提出這樣一句話:“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我們有迷惑的地方就看看過去是怎么做,這會給我們思考當下問題的靈感,對金融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面向未來的金融史,金融從哪里來?金融到哪里去?分四個部分:古典金融、近代金融、當代金融、普惠金融。我認為普惠金融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對于民營資本來講,可能也是最大的市場空間。最后再簡單跟同學們匯報一下瀚華這15年來做了什么,未來還想怎么做。
金融機構史概況
中國的金融機構從典當開始,到錢莊,到票號,到遠東中心,到當代金融,是最重要的五個階段。典當誕生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錢莊誕生于500多年前的明朝中葉。票號在山西晉中的平遙、祁縣、太谷比較多,大家在電視劇中也都看到過,誕生于清朝,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西方金融機構起源于1170年前的威尼斯銀行,最初是一個放貸機構,叫放貸所,1558年才叫威尼斯銀行。西方金融機構成立相對晚,但是起點比較高,從一開始就是正規的銀行組織機構。后來隨著經濟發展,荷蘭崛起后,阿姆斯特丹成立了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再到后來,英國和美國先后成為金融中心。現在國際性和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包括紐約、倫敦、東京、香港、新加坡、上海、深圳……,這是國際金融機構的發展脈絡。
典當與寺廟經濟
首先講講典當。典當為什么誕生于南北朝?因為南北朝盛行佛教,南齊招提寺、南梁長沙寺是當時著名的寺廟,而這些寺廟均經營典質,是我國最早的信用機構,《南史》、《南齊書》等史籍均有相關的記載。當時人們習慣以典質獲取金錢流通,借貸繁榮,而且非常恪守信用,所以就有了寺庫、質庫、當鋪的說法,產生了所謂的寺廟經濟。從皇帝以下的有錢人都信仰佛教,捐款捐物給寺廟,寺廟積的大量錢財叫“無盡藏”,寺廟再把這些東西拆借出去救急救窮,產生利息,承擔了放款、做慈善的使命。
杜牧寫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春光無限,一個是寺廟經濟繁榮。據說在當時的建業(今南京),有十萬人從事寺廟放款。“南朝四百八十寺”描寫的正是當時的寺廟經濟興盛的場景。
再看李白的《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五花馬是指名貴的馬,千金裘是非常昂貴的裘皮大衣,“呼兒將出換美酒”,到哪兒換酒?馬和裘皮大衣怎么能換酒呢?他去典當,換成錢,拿銀子再去買酒。這就證明當時典當非常發達。
唐宋時期,典當業從寺院延伸到市井,民間出現多種形式的“質舉”、“柜坊”,官私質庫與寺院一并盛行。宋朝開始,土地可作為典當的抵押品。金代北京、開封等地設置典官,并設立官營典當的基本制度。元代典當業被稱為解庫、廣惠庫。明清時期,以徽商和晉商為代表的民間典當業極其繁榮。當時的典當機構有多少?康熙時期7000多家,雍正時期9000多家,乾隆年間1.8萬家,到嘉慶年間2萬多家。而我們的經濟發展到今天,全國的擔保機構7000多家,小貸公司8000多家,租賃公司六七千家,保理公司六七千家,加在一起也不過就是三萬多家。所以當時的機構數量非常多,而且這些都是當時的主流金融機構。現在我國的主流金融機構——銀行才四千多家,其中還包含了縣域經濟的信用社。說明明清時期的金融機構已經非常發達了。
典當的歷史價值是什么?第一,靈活分期,救急不救貧。你用了錢產生利息,利息我去做慈善,那叫救貧,對于你而言,我必須收息。第二是發明了物的信用,過去交易都是以物易物,非常不方便,只有便攜的物品才能夠進行交易。典當發明了物的信用,大家突然發現,物變成錢了,極大地方便了市場經濟,方便了交易。如果穿越到1500年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和創新,不亞于今天的支付。
錢莊:中國的古典銀行
錢莊有500年的歷史。明朝中葉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開始發展。過去的貨幣體系是銀錢并行:工資一部分是銀子,一部分是錢,錢是小額的,零花方便,銀子是大額支付。最后由于銀子和錢之間需要兌換,就開始收手續費。銀子和銀子之間也需要兌換。為什么呢?你造的銀子99.99%,他造的銀子99%,不同成色之間需要兌換。電視劇里拿牙一咬,就是看銀子的成色。所以錢莊就是從銀錢兌換開始的,從收手續費逐漸發展到經營存貸業務。
錢莊是中國的古典銀行。有史可查最有名的錢莊是四大恒。出資人是一個姓董的浙江寧波人,他的字號叫恒利、恒和、恒興、恒源。恒就是永恒,永恒才有信用。恒利是總店,要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有合理的利潤。恒和是為政府官員服務的,大家要和氣。恒興是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希望企業興旺發達。恒源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四大恒已經從字號上做了客群分類了,四家的技術肯定都不一樣。現在我們也在用大數據做客戶分類,但早在清朝,金融機構就已經有了這樣的意識。四大恒錢莊發展到頂峰的時候,傳說八國聯軍進京時,錢莊給燒了,運銀子運了三天三夜,這說明地下室的現金儲備非常充足。
再看當時的人,照片里這個人一看就很有社會地位。怎么形容?“頭頂馬聚源”,馬聚源就是帽子,“腳踩內聯升”,內聯升就是鞋,“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恒”。四大恒就是四大恒的莊票,莊票就是存款,就是錢。這個照片里的人渾身都是中國的頂級品牌。仔細看這張照片,服裝的質感和人的氣質都非常好,說明生活到了一定的水準。這樣的氣度和氣質與發達的錢莊和經濟體系是分不開的。
錢莊的歷史價值是什么?我認為是發明了人的信用。過去典當是物的信用,而錢莊使得人沒有抵押物也可以貸款了,承認了人有信用,人有價值,這就是智慧的經驗和價值。金融發展的過程,就是逐步挖掘社會信用的過程。錢莊也有缺陷,一是無限責任制,倒閉就倒閉了。熟人圈和互保容易產生連鎖危機;二是屬地經營,但是也沒辦法,那時候不屬地經營很難。后來票號做了跨區域經營的嘗試。
票號:“匯通天下”的智慧創舉
票號發端在山西平遙,道光年間,距今200多年歷史。1823年,這里有一家西裕成染料莊,出資的財東叫李大全,天津分號的總經理叫雷履泰。他回家過年的時候,那些做生意的朋友都請他幫忙捎一點銀子回山西。但是路上風險很大,萬一搶劫呢?朋友們就給一部分手續費作為報酬。
雷履泰這個人很聰明,跟李大全說,咱們不干染料莊了,專門做這個生意得了,這個生意是有商業模式的。李大全一聽就聽懂了,好主意,干吧!票號就是這么來的。你在我這兒存銀子,我給你一張紙質憑證,憑證到異地取這個銀子。這個紙質憑證的好處在于劫匪劫不走,因為每一張票的票面都有暗語,如果劫匪不知道暗語,就兌付不了這張票,叫做密押。雷履泰作為掌柜的,開始經營匯兌生意,因為憑證取款是有時間差的,沉淀下來的多余銀子可以放款,產生新的收益。票號就是這么誕生的。我國古代所有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創新,都是誕生于民間,民間的智慧是無窮的。
自從票號崛起之后,原本負責押送銀兩的鏢局這個古老的行業就沒戲了。西裕成染料莊后來發展成了中國第一票號日升昌。大家可以到山西去看著名的平遙古街,被視為“東方華爾街”。日升昌這個票號分前店、中院、后院,前店兌付銀子,中院是決策的,后院是服務的,很小的地方和很少的人手,能夠做到匯通天下,是很了不起的!
票號在金融史上的貢獻是管理智慧。管理智慧是什么?東掌合伙,東家是出資人,掌柜的就是職業經理人,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按照現代的理解,就是二元股權結構,給掌柜的以干股的股權激勵,掌柜退休之后,還能拿三個賬期的干股,一個賬期是四年,就是12年分紅權。因此掌柜要考慮到自己未來的收益,推薦的接班人必須是有水平的,不會任人唯親。然后就是姑爺、少爺和舅爺“三爺”不進票號;學徒要從提茶壺、水壺、夜壺“三壺”開始這些做法;以及風險資產管理等內控制度。如果有員工違反所在票號的規定,根本找不著同業的新工作,控制了道德風險。
票號發展最好的時候,做到了匯通天下,在日本有神戶分行,還到了朝鮮,到了印度,到了俄羅斯。在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話的時代,就是靠密押技術和一整套東方的管理智慧。票號的管理智慧值得金融創業者學習。為什么好多人在原來大平臺大機構做得挺好的,一創業就失敗了?核心的原因是,過去我們的角色是唱戲的,如果離開那個舞臺出去創業就是搭臺子的,搭臺子和唱戲要求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因此創業者、職業經理人、投資者都一定要學習票號的智慧,不然都要交學費,東家交學費,投資人交學費,職業經理人也要交學費,實際上交的都是社會學費和時間學費,不值得,歷史的智慧完全是可以為我們所用的。
中國研究票號的有一位孔祥毅教授,原山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他曾經獲得了一個中國金融的“諾貝爾獎”——金融基礎理論研究劉鴻儒基金獎。我們公司到山西平遙請他來講課,他站著講了兩個小時,講話我總結為“三無”:無一演繹,講的都是史料;二是無處不在,古人的金融創新無處不在;三是無地自容:現在我們條件這么好,資訊這么發達,資本金這么多,我們做的卻還是沒有達到我們自己心中期待的3.0的水準,到底什么原因,哪兒出了錯,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雷履泰三四十年掌管著匯通天下的總部,在過去有限的條件下尚且管理得那么好,沒有一個假票。而現在我們的假票有多少?這實在值得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
近代金融:黃金十年
中國金融發展的黃金十年,是1928年到1937年。1911年到1912年初的辛亥革命到1927年打下了十年的基礎。到了黃金十年,中國經濟迅速崛起騰飛,中國制造了第一架飛機,第一艘萬噸級輪船……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上海成為遠東金融中心,中國的金融中心也隨之從平遙轉到了上海。
當時經濟發展非常快,我認為有兩個要素,一是金融業。僅1937年這一年,全國新設銀行是137家,停業僅31家。這個停業不是破產,而是日本侵略東北導致當地銀行停業。因此銀行機構非常繁榮,官辦銀行和民營銀行都得到了大發展,僅發展得比較好的民營銀行就有小四行、南三行,北四行。交易所、保險公司、信托機構也都有了,短短十年時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金融體系,支撐了經濟的高速增長。
另一個要素是《六法全書》為代表的法律體系。金融和法律因素疊加,1931年到1936年間,不計東北地區,中國工業增長率平均9.3%,農業產值達到近代以來最高水準,各行各業均迅猛發展。
這是遠東金融中心上海當時的場景車水馬龍,現在上海的外灘也就是這樣。這是勝利女神,紀念一戰勝利。1941年日本人到上海來之后,首先把這個炸掉了,就是摧毀你的文化,摧毀你的意志,其他的這些建筑都沒變。
中國近代銀行家:現在金融的奠基者
黃金十年,中國誕生了一大批金融家,每一位金融家都是一個經典故事。盛宣懷辦了中國的通商銀行。陳光甫是外國留學回來的,創辦了“小小銀行”。為什么叫“小小銀行”,第一個“小”是資本金小,10萬大洋,實收7萬。當時社會平均銀行的注冊資本是50萬大洋,所以是小銀行,只有別人20%的資本。第二個“小”是存款額度小,一元起存、代收水電費、小額匯款、零存整取、整存零取這些制度都是陳光甫發明的,打破了以前人們對銀行高大上的印象,吸引了很多民眾去存款,發展成了中國最大的民營銀行。我們現在銀行通用的一米線也是陳光甫發明的,因為一元起存的客戶都是人力車夫,一天就掙一元。這些人到了窗口,擁擠到窗口去了,沒有排隊的習慣,所以銀行畫了一條一米線提示排隊。一百年前能夠想到這些辦法,做到這個程度,足見用心和初心。
陳光甫:中國的摩根(1881-1976)
陳光甫怎么用心呢?你看看他的理念:借款于人,使解一時之厄,人非木石,詎無感激之心?故輕易不敢喪失其信用。天生我人,非令我等僅作飯袋衣架,實欲使我等從事于人群互助之工作。你看看這個格局,民營銀行的格局,再看,“人爭近利,我矚遠功;人嫌細微,我寧繁冗。”他就是普惠金融和伙伴金融最早的踐行者。
民國時期這些銀行家,都是留洋回來的,既有西方的現代管理和技術,又有中國的家國情懷,非常了不起。張嘉璈,中國銀行總經理,后來當了交通部長;周作民,金城銀行的行長,現在天津民營銀行叫金城銀行,用的就是這個字號,而且把周作民當時的小樓也租下來了;李銘,浙江實業銀行的行長;還有吳鼎昌,宋漢章,孔祥熙,貝祖詒——他的兒子就是著名設計師貝聿銘;胡筆江,是愛國人士,后來乘飛機被日軍擊落遇難。
當代金融開放歷程
建國以后,金融體系歸于一統,最初只有人民銀行,保險公司都沒有,后來開始開放,改革開放短短的40年,中國已經發展到銀行機構4588家,總資產275萬億。證券、保險、信托、資產管理、金融租賃這么多機構,資產加在一起都不如銀行的1/3多。
在類金融機構中,融資租賃1100多家,融資擔保6000多家,還有數萬家商業保理、小額貸款、典當、P2P平臺這些機構。數量不代表質量,這些機構目前只有10%活下來,我認為有的行業只有1%的機構能夠活下來。我說的“活下來”的標準,不是在工商局注冊,而是真正能夠開展業務,有競爭力。金融機構要活下來,第一要有規模,第二要有杠桿,沒有規模和杠桿,就吸引不了人才。受到商業模式、資本規模和管理水平的限制,這些行業真正能夠活下來的機構是很少的。
因此當代金融發展過程可以總結為由自發向自由,由計劃向市場。未來我們的金融供給側改革有兩大方向,一是資本項目和金融服務向國際開放,二是金融服務脫虛向實轉向普惠金融。民營金融要重點研究普惠金融,能夠服務大企業的大金融機構已經很多了,市場是飽和的;但我國的普惠金融體系還沒有完善,仍然大有可為。
惠普金融:戰略與實踐
習總書記2015年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特別是要讓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獲得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我們已經做到了便捷安全,像移動支付、水電費代收這些服務都很好。但是價格合理大數據還沒有做到,高利率仍然存在,這就違背了金融的初心。現在弱勢群體實際拿到的貸款利率是多少呢?二十幾個點、三十幾個點甚至更高都有,金融機構從弱勢群體吸收資金的成本可能就是四個點、頂多七八個點而已,剪刀差太大了,這是違背普惠金融初心的。
中國普惠金融概念引進是2005年,2006年正式使用,2013年寫入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十八屆三中全會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提法:“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因此2014年,民營銀行迎來開放。2015年,國務院發布《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的國家戰略和規劃。這些政策接下來如何落實完善,還需要監管、市場、機構更多的努力。
基于對過去數千年金融史的學習和自身的實踐,我們總結出了金融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金融只有一個核心,就是信用,離開了信用寸步難行。信用無價,但是信用有度。信用不是靠廣告營銷,而是靠積累,因此金融沒有十年,沒有形成體系、理念、文化,都很難做成。沒有沉淀和積累,金融就無法達到組織善良,所謂的愿景、流程都是虛的,現在有一些機構出了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組織的問題。
兩個原則,國家原則和市場原則。一定是國家原則第一,市場原則第二。因為金融的信用有國家信用在里面。金融為什么拿到牌照就可以做杠桿,因為牌照是國家發的,有國家信用在支撐。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軍事力量、科技力量、財政收入、外交……都構成了我們的國家信用。因此無論金融機構上不上市,從誕生那天都是公共公司,要為國家信用負責,要堅持透明、安全、普惠,在這個大前提下,才能夠解決價格、服務、效率、可持續、產品、內涵這些市場化的東西。
三個條件,機制、資本和人才。就民營機構來講,機制是第一位的,沒有機制,資本、人才都歸零。
四個要素,杠桿、風險、規模、效益。這四個要素可以形成一個平衡,初創期杠桿高一點,成熟期杠桿低一點;一開始可能規模優先,做到一定程度就要風險優先。就像開車,必須四個輪子協調了,才能夠安全駕駛,只有駕駛員——也就是金融機構的管理團隊不斷提高水平,才能把握住好快慢節奏。
五個關系,伙伴、團隊、股東、監管、同業。一定要兼顧,做金融涉及面太廣,光考慮自己肯定是不行的。
六個合力,綜合、混合、融合、結合、聚合、組合。業務線要綜合,結構要豐富一些,不要一個產品就吃干榨凈,肯定不行的。資本要混合,國資、民資、外資各類資本都會帶來不同的資源和智慧,人不識貨錢識貨,能夠吸引資本才能說明機構有前景。線上線下要融合,比如科技金融、小額貸款必須線上,線下效率低,成本高,但投資和大額業務線上做不了,必須靠線下。產業和金融、科技和金融要結合,各類資源要聚合,所有工具要組合,以時間換空間。金融為什么能實現時間換空間?因為金融工具多才能夠解決流動性的問題,這是金融行業相對其他行業的優勢所在。
瀚華金融:打造惠普金融生態圈
瀚華金控2004年創辦,目前注冊資產46億元,凈資產80億元,總資產190億元。我希望能夠通過股權+債權+交易的組合金融工具,充分與實體產業、科技協同,打造普惠金融的生態圈。我多次在公開場合講,未來發展的趨勢,一個是專業和專注,專業就是科技,專注就是靜心。第二是重混和重構,互聯網、物聯網、5G之后,一切可以跨界,一切可以鏈接,通過重構和重混創造出顛覆的商業模式。第三是融入和融合,單打獨斗做不起來,大家可以看到,現在最大的公司都是生態公司。因此要高質量發展,只能通過融入和融合去創建生態,去直接鏈接全球化的高端資本、技術、人才,不能再從零起步了。最后一個是文明和文化,文明是規則,文化是靈魂,這就是商業趨勢。
要充分的體現專業和專注、重混和重構、融入和融合、文明和文化,金融未來發展的方向就是產融和科融。產融就是生態化,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現代產業體系必須是四位一體、協同發展。而科技作為底層技術,鏈接場景、鏈接平臺、鏈接數據,能夠打破金融和產業“兩張皮”的隔膜,真正把產和融融合在一起。因此產融帶動科融、科融融入產融的模式是可持續的,也能夠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方便快捷和價格合理。
最后給大家分享一首詩,杜甫的《春夜喜雨》,我認為非常符合當今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盡管困難還是很大,但實際機會已經來臨了,只是大家可能還沒有發現。“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全球經濟都不好,中國也遇到了挑戰,但是一定有過得好的國家,一定有過得好的產業,一定有過得好的企業。必須要思考清楚企業的獨特性,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靜下心來用專業和專注去打造,用重構和重組去顛覆,用融入和融合去鏈接,用文明和文化去延續。
成果是什么呢?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收獲將會是沉甸甸的,喜雨都到你這兒來,機會都到你這兒來了。這首詩與當前經濟的契合點值得我們去感悟。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