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采訪活動的第15場新聞發布會,從數據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成效。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介紹“數說教育這十年教育改革發展情況”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數據記錄歷史,數據見證成就。從數據看“教育這十年”,我國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01
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
十年來,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機會進一步擴大,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升。
2021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所,在校生2.91億人;與2012年相比,學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萬人。
全國共有幼兒園29.5萬所,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805.2萬人,毛入園率88.1%,十年提高23.6個百分點,實現基本普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0.7萬所,在校生1.6億人,已實現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學校2.2萬所,在校生3976.4萬人[1],毛入學率91.4%,十年提高6.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學校3012所,在學總規模4430萬人,十年增加1100余萬人,毛入學率57.8%,十年提高27.8個百分點,翻了近一倍。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其中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實現了從大眾化到普及化的歷史性跨越。
2021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個百分點。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國民素質不斷提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為民族復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02
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十年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為又一個新的里程碑;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對“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全覆蓋,十年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還有許多惠民政策進一步促進了教育公平,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明顯變化。
普惠性幼兒園更多了。2021年全國有普惠性幼兒園24.5萬所,占幼兒園總量的83%。普惠園中一半是公辦園,有12.8萬所,比2012年增加7.2萬所。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達87.8%,比2016年提高20.5個百分點[2]。
在流入地上學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更多了。實施“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政策,2021年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總規模達到1372.4萬人,其中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民辦學校學位服務的比例達90.9%。
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機會更多了。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30萬以上人口縣均設有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共有在校生92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萬人,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5%以上。
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孩子上好大學的機會更多了。實施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每年從全國招生計劃增量中專門安排部分名額面向中西部地區和考生大省招生。通過國家農村和脫貧地區專項招生計劃錄取到重點高校的人數累計達95萬人。
農村地區的孩子營養狀況改善了,個頭更高了。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覆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12.38萬所,受益學生達3.5億人次。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地區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別增長4.2cm和4.1cm,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認為“在世界范圍內,中國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一項了不起的計劃。”
03
教育質量實現新提升
十年來,教育系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助力人人出彩、人人成才。
義務教育音體美勞等課程建設明顯加強。2021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藝術[3]和勞動技術課程教師分別達到67.4萬人、83.0萬人和10.9萬人,相較十年前,分別增長55.4%、52.3%和18.3%。全國95%的學校能保障學生在校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間,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教育。建立96個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示范帶動各地中小學蓬勃開展勞動教育,實現每周不少于1課時要求。
基礎教育大班額問題有效破解。2021年義務教育大班額基本消除,十年來,小學大班額比例從14.0%降至0.7%,初中從28.3%降至0.7%;普通高中大班額比例大幅下降,從47.8%降至4.8%,下降了43個百分點,助推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校外培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90%以上的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學校課后服務基本實現“5+2”全覆蓋,有92%以上學生自愿參加了課后服務,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強化。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明顯加快。《職業教育法》首次修訂,明確類型教育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三年擴招413.3萬人,2021年高職(專科)招生552.6萬人,是十年前的1.8倍。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300余個專業和12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
高層次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2021年全國共有在學研究生333.2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其中,在學博士研究生50.9萬人;“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學研究生195.4萬人,占全國58.7%。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強基計劃”累計招收1.8萬余人,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累計吸引1萬余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
04
教育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十年來,教育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頻共振,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日益成為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
源源不斷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中高職學校(不含技工學校)十年累計培養畢業生7900多萬人,為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供給了70%以上的新增從業人員;高等學校(未包含成人高校)十年累計培養了高素質專業人才7700多萬人,持續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形成了布局清晰、層次合理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支持設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各類研究項目3.6萬余項,布局建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51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30個,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共評選出獲獎成果3277項。高校牽頭建設了38%的國家高端智庫,承擔了90%以上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教育部直屬高校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生力軍。各校累計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44.4億元,幫助引進企業663個,引入企業實際投資額151.6億元。累計培訓教師11.64萬人次。累計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77.8萬人,幫助制定規劃類項目1352項,落地實施科研項目1949項。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從70%提高到了80.7%,識字人口使用規范漢字的比例超過95%,文盲率下降至2.7%,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重要貢獻。
05
教育條件保障達到新水平
十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優先規劃、優先投入、優先配置資源,教育成為全社會最關心最支持的事業。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連續十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為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
學校校舍條件明顯改善。十年來,幼兒園生均校舍面積從5.8平方米增至10.2平方米,生均活動室面積從2.4平方米增至4.0平方米;義務教育學校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從3.7平方米增至5.1平方米,生均室內體育用房及運動場面積從7.3平方米增至8.2平方米。通過實施“全面改薄”等一系列工程項目,學校面貌有了根本改觀,中西部農村地區“最好最安全的建筑在學校”得到群眾公認。
教學設備配備達標快速提升。2021年普通中小學五項設施設備配備達標均超過90%(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體育器械、音樂器材、美術器材、數學自然(小學)/理科實驗(中學)儀器)。從生均儀器設備值來看,義務教育學校2285元,是十年前的3.1倍;普通高中4968元,是十年前的2.3倍;中等職業學校8082元,是十年前的2.6倍;普通、職業高校17091元,是十年前的1.7倍。
學校信息化配置水平顯著提高。2021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互聯網接入率接近100%;義務教育學校多媒體教室比例超過70%,較十年前提高30個百分點以上。全國小學、初中每百名學生擁有數字終端數分別為14.9臺、21.0臺,較十年前增加8.4臺和10.6臺。
06
教師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
十年來,教育系統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以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師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專任教師1844.4萬人,比2012年增長26.2%。長期以來教師數量不足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推進師范生公費教育,在部屬師范大學示范帶動下,全國28個省份實行地方院校師范生公費教育,每年約5萬名高校畢業生到鄉村中小學任教。“國培計劃”實施以來,中央財政投入超過200億元,培訓教師校長超過1800萬人次。“特崗計劃”累計招聘103萬名教師,覆蓋中西部地區22個省份、1000多個縣、3萬多所鄉村學校,有力支撐了中西部農村地區教育。
教師素質顯著提升。2021年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專任教師中受過專業教育的比例均超過85%,比2012年分別提高24.2和39.1個百分點。小學、初中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占比分別為70.3%、90.1%,比2012年分別提高37.7和18.4個百分點。普通高中專任教師研究生學歷占比從2012年的5.0%提高至2021年的12.4%。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比超過50%,普通、職業高校專任教師中研究生學位教師占比77.5%,比2012年提高15.1個百分點;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分別為42.4萬人、13.2萬人,比2012年分別增長19.5萬人和6.3萬人。
07
教育對外開放呈現新格局
十年來,教育系統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推動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請看下面這一組主要數據。
——2021學年在冊國際學生來自195個國家和地區,學歷教育學生占比達76%,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
——同181個建交國普遍開展了教育合作與交流;
——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在國(境)外建設了25個魯班工坊;
——與教科文組織合作在華設立了10個二類中心;
——設立了12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和姊妹大學網絡;
——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共舉辦37場會議,簽署300多項合作協議,達成近3000項具體合作成果;
——76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回首十年,中國教育取得輝煌成就。面向未來,中國教育踏上新的征程。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標要求,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注釋:
[1] 不含技工學校在校生數。
[2] 2016年開始統計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
[3] 藝術教師包括音樂、美術和藝術課程教師。
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郭鵬介紹“數說教育這十年優先保障教育投入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新時代教育投入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主要概括為“四個更加”:一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二是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戰略部署更加有力,三是無論財政狀況如何、確保教育經費逐年只增不減的戰略決心更加堅定,四是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不低于4%的戰略目標更加明確。
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共同努力下,在財政、發展改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各部門大力支持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連續10年保持在4%以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很大的一件事”。李克強總理也指出,“這是很不容易的”。4%成果的持續鞏固,有力推動了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體制的鞏固完善,有力支撐了我國舉辦世界最大規模教育體系,有力推動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總體發展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下面,我從四個方面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
一看比例,更要看基數。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4%,這是我國在2012年首次實現、又連續10年鞏固的一個目標。這十年,尤其是疫情以來的近幾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逐年加大、財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但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始終堅持逐年只增不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十年累計支出33.5萬億元,年均增長9.4%,高于同期GDP年均名義增幅(8.9%)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幅(6.9%)。盡管這一比例不同年份有高有低,但始終沒有低于4%。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4%帶動教育投入基數持續加大。不管是總投入,還是財政性、一般公共預算、非財政等渠道用于教育的錢,十年都翻了一番。概括起來是“四個翻番”:第一個翻番是“總投入”。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2011年是2.4萬億元,2021年達到5.8萬億元,是2011年的2.4倍,年均增長9.3%。第二個翻番是“財政性”。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011年不到2萬億元,2021年達到4.6萬億元,是2011年的2.5倍,年均增長9.4%。第三個翻番是“一般公共預算”。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2011年是1.6萬億元,2021年達到3.7萬億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長8.8%。第四個翻番是“非財政性”。全國非財政性教育經費,2011年只有不到6000億元,2021年達到1.2萬億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長8.6%。
二看基數,更要看格局。
經過十年的努力,教育投入基數的基本格局是:總投入超過5萬億元,接近6萬億元;財政性超過4萬億元,接近5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超過3萬億元,接近4萬億元;非財政性超過1萬億元。基數大了,意味著保障教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更厚實了。也可以說,隨著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教育的“家底”也是一個小康的“家底”。這個“家底”,概括起來是“三個80%”。第一個“80%”。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中,80%來自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政府投入是教育經費的第一大來源渠道。第二個“80%”。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中,80%來自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教育成為一般公共預算的第一大支出。第三個“80%”。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中,80%來自地方。地方政府是教育支出的第一大主體。可以說,十年來,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完善。
三看總量,更要看生均。
在教育經費投入總量實現翻番的同時,生均經費水平同樣實現歷史性跨越,生均財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全國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幼兒園9506元、普通小學12381元、普通初中17772元、普通高中18809元、中職學校17095元、普通高等學校22586元,分別是2011年的3.3倍、2.2倍、2.4倍、2.5倍、2.1倍、1.5倍。其中,幼兒園年均增長12.6%,在各教育階段中增幅最高、增速最快;普通小學年均增長8.3%;普通初中年均增長8.9%;普通高中年均增長9.8%,增幅僅次于幼兒園,支出水平僅次于普通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年均增長7.9%;普通高校盡管年均增速最低、為4.1%,但支出水平最高,超過2萬元。
四看增量,更要看結構。
這十年教育投入,僅增量就有3萬億元,平均每年增加3000億元。這些錢都用到了哪里?我們始終堅持結構合理就是最大的效益,進一步調整優化了教育經費使用結構。總體上,是“三個一半以上”:各級教育中,一半以上用于義務教育;各項支出中,一半以上用于教師工資待遇;各個地區間,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區。具體來說,教育經費特別是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使用,始終堅持“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原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新增財政教育資金更多向薄弱環節、貧困地區傾斜,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是把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優先保障。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中用于義務教育的經費,2021年達到2.3萬億元,年均增長8.9%;十年來,占比始終保持在一半以上,在各級教育中比重最大,有力推動了城鄉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入優質均衡發展階段。二是把學前教育作為“短中之短”優先補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用于學前教育的經費,2021年達到2700億元,年均增長20.6%,在各級教育中增長最快;占比達到5.9%,比2011年的2.2%提高了3.7個百分點,有力推動了學前教育從普及發展邁向普惠發展階段。三是把“三區三州”等原深度貧困地區作為“堅中之堅”優先支持。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用于中西部地區的經費,占到50%以上。中央對地方教育轉移支付資金用于中西部地區的經費,占到80%以上。特別是新增教育經費優先支持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原“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年均增速達到12.2%,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有力助推了“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四是把“建檔立卡”等深度貧困學生作為“困中之困”優先資助。十年來,學生資助政策和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學段、所有公辦民辦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三個全覆蓋”。全國學生資助金額累計超過2萬億元,年資助金額從2012年的132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668億元,翻了一番。各級教育階段的“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得到優先資助,保證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五是把教師工資待遇作為“本中之本”優先落實。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確保學校正常運轉、設備購置、校舍建設、學生資助的同時,堅持把改善教師工資福利待遇作為財政教育支出的本中之本優先保障,堅持把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作為貫徹“不低于公務員”法定要求的重中之重優先落實。在各項支出中,用于教職工人員支出的占比最高,2021年達到61.6%,比201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提高幅度最大;年均增長12.1%,顯著高于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平均增速,教育經費支出重點逐步從投資于物轉向更多投資于人。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決策部署,不斷完善教育投入同GDP同步增長機制,充分發揮教育投入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保發展、推改革、促公平、提質量政策導向作用,把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介紹“數說教育這十年高校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情況”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一流大學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更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高校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部一以貫之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高校科技工作的最高追求,充分發揮高校科技創新的獨特優勢,組織廣大師生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十年來,教育部先后組織實施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行動”“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等一批重大戰略行動和鄉村振興、一帶一路、人工智能、碳中和、區塊鏈等一系列科技創新專項行動計劃;組織高校建設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動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臺,成建制、體系化建設了68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448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層次清晰、結構合理、支撐有力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高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一、有力支撐國家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必須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年來,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國家科技三大獎累計突破1000項。從數量上講,過去十年里高校獲得了一半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從質量上講,高校獲得了十年來60%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90%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科技創新成果服務民生需求,持續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磚加瓦”。例如,北京大學在全球首創胚胎著床前遺傳學診斷系列新方法,攻克“出生缺陷”重大生殖健康難題,為我國數百萬家庭帶來了孕育健康新生命的希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高校廣大科研工作者第一時間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研發出我國首款獲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首款抗新冠病毒口服藥物,并且在新冠病毒疫苗和檢測產品研發方面貢獻突出。中國農業大學發明的小麥耐熱分子育種技術,縮短了育種周期2-3年,提高了育種效率20%,培育的小麥耐熱新品種累計推廣6千多萬畝;培育的“農大778”等系列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5千萬畝,增產100多億斤,為農民增收100多億元,高校科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每一次重大科技的突破,都是催生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經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機遇。例如,由清華大學牽頭設計,與中核集團、中國華能等央企聯手打造出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于2021年成功并網發電,推動我國高溫氣冷堆從“樣品”變為“產品”,使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祝融”登陸火星、“北斗”成功組網、月球首次采樣、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C919大飛機交付在即,在一系列大國工程中,高校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自覺履行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二、自主培養大批科技創新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養和集聚的主陣地,也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雙重使命。教育部持續深化科教融合,強化科研育人,高校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群體穩步壯大。十年來,高校新增兩院院士350多位,近三次新增的兩院院士,高校占比都超過50%;新增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超過1500人,高校集聚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總數的近70%。據調查統計,2021年,高校參與理工農醫類研究與發展項目的研究生超過100萬人次,比2012年翻了一番。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十年來,高校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提供了源頭活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蓄了重要力量。
三、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真正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動力。十年來,高校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突破6.5萬項,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增幅接近十倍。決定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有兩個關鍵因素,科技成果本身的質量是內因,政策激勵措施是外因。近年來,教育部結合高校實際,從內外兩大因素著手,一方面提升成果質量,強化科技成果源頭供給,聯合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等部門,研究制定了《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率先調整專利資助獎勵政策,推動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落地,扭轉高校專利“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的不良導向;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激勵,采取多種舉措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成果轉化獎勵力度,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目前,高校普遍將獎勵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獎勵比例達到90%以上,加快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例如,四川大學研發創制一類麻醉新藥10余種,其中3個已獲得新藥證書上市,5個獲臨床批件,正在進行臨床研究,麻醉新藥發明專利轉化金額達8.37億元。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設計的天鯨號等大型絞吸挖泥船60余艘,年挖泥量超過10億立方米,年產值超過百億人民幣,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歷史性跨越。十年來,高校科技成果供給質量和轉化效率顯著提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積極服務區域創新發展戰略
高校是區域發展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也是區域發展的創新源頭和動力引擎。十年來,教育部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同布局建設了229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加強與行業產業龍頭企業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為產業和區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高校全面服務和深度融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力支撐成渝地區、武漢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十年來堅持深耕光電領域,和相關龍頭企業建立25個聯合實驗室,逐步建立起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到成果轉化應用的國家科技基地集群優勢,先后有130家高新技術企業由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應運而生,支撐中國光谷“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突破6千億大關,正努力向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十年來,廣大高校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學科人才優勢,通過創新引領,強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科技資源聚集,助力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接連涌現、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作出了重要貢獻。上個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就推動高校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了新的部署。下一步,教育部將在持續推進高校開展高層次、高質量自由探索的同時,加強有組織的科研攻關,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專家點評
數據背后的教育發展之道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 瞿振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今天的發布會,以客觀數據展示十年教育,成就巨大。用數據說話,透過數據看發展、看成就、看趨勢,更加直觀也更具有公信力。我曾經長期工作在教育一線,也長期參與教育宏觀管理與研究。從親歷者和見證者的視角,我感覺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目標,十年來我們一直追隨這個目標,所取得的成就是顯著的,主要表現在: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多了、教育獲得感增加了;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增強了、科研貢獻更大了;中國教育的視野開闊了、國際影響力提升了。這些成就的取得,是教育系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促進教育公平,著力提高教育質量,砥礪前行共同奮斗的結果。從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角度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成功經驗:
一是優先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往開來,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在這個“決定性意義”上突出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和現實必要,是黨的執政理念的又一大進步。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數十次到學校考察調研,親自給學生、教師回信,給有關活動致信指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連續十年保持在4%以上;中央深改委多次專題研究教育工作;制訂出臺多份新中國教育領域的第一份或最高規格文件等,都從不同方面保障了教育戰略地位的落實。
二是頂層設計。十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始終在國家、區域和專項規劃藍圖指引下推進,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例如國家五年規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教育脫貧攻堅規劃等,從教育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科學謀劃教育改革發展戰略方向、空間布局和要素配置,注重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統籌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和公平,充分發揮了規劃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導向作用,形成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落實規劃的治理體系和運行機制,使規劃成為中國特色教育治理體系的重要政策工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
三是重點突破。從實際出發,瞄準教育改革主攻方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相結合,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面進步。一系列動真碰硬的改革有新突破。例如,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力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堅定不移推進“雙減”等等;一批開拓創新的改革引領新格局。例如,將勞動教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推動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啟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國家急需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等;一些長期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得到破解。例如,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動教育評價改革、深化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突破和持續深化,促進了教育公平邁出新步伐、質量提升取得新進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四是開放合作。十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教育現代化,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的要求,堅持把中國教育作為一個開放體系來建設。十年來,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和疫情的嚴重沖擊下,教育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合作仍然穩步推進,而且更加注重開放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特別是,召開全國教育外事工作會議,印發《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在優化布局、建設開放高地、共建“一帶一路”、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等方面不斷推進,推動我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十年來的教育改革創新,數據記載了歷史,展示了成就;同時數據也揭示了現狀,亮出了短板。我們的教育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面向未來,教育事業走上新征程、面對新使命,新的數據將記錄教育新發展、新的數據也必將見證教育新輝煌!
來源|教育部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