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A教育網訊】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額在2015年首次超過外商對華投資額,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經濟角色正在發生質的改變。海爾、聯想、華為、BAT等越來越多的中企涉足海外直接投資、跨國并購,在其全球化運營的進程中,風險和挑戰日益凸顯,急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人才是企業國際化經營制勝的根本保證,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曾公開表示,“從萬達的發展我深深體會到,人就是錢,人就是事業,所以人才是決定性的。”近年來,中企海外并購失利、對外直接投資失敗或跨國經營能力低下的案例不勝枚舉,無一不跟國際化人才嚴重不足息息相關。無論國企還是民企,沒有一家企業能拍著胸脯夸口說,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國際化人才儲備。
未來10年中國企業至少需要10萬名有國際管理才能的人才。那么,誰能培養合格的國際化人才呢?我們把目光投向中國的商學院,《世界經理人》特別在香港、上海和深圳三地對6家頂尖商學院MBA國際合作項目進行調查和采訪。
國際化勘誤
國際認證=國際化?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以下簡稱PolyU)擁有AACSB、EQUIS和AMBA國際認證,其MBA在校生馮鎮基告訴記者,是否具有國際認證是他挑選商學院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他相信日后各大國際企業也會認可這份學歷。該院院長鄭大昭教授指出,具有國際認證的MBA課程能確保學員所學的都是前沿的知識及技巧,提升其思考層次,讓他們在快速變化的商業世界中,以開闊的視野為所服務的機構/公司和社會做出貢獻。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交大安泰)中國全球運營領袖項目(CLGO)項目校友朱先鋒認為,國際認證以第三方的角度公平的對不同商學院進行評估,對于掌握信息不全面的個人來講,在做出選擇時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參考標準。但他更看重MBA項目本身的教育內容、知名度、畢業生的就業和發展狀態。這些因素幫助他做出最終的決定。
誠然,國際認證是一條分水嶺,特別是在令人眼花繚亂的MBA市場,有認證的商學院可以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是品牌上的保障。和PolyU一樣,交大安泰也獲得三大國際認證,在周林院長看來,獲得國際認證,是中國商學院國際化的關鍵一環,他說:“參與認證的過程是全面認識自己的過程,更是辦學質量全面提升的過程。認證之后我們仍不斷改革和創新培養方案,提升安泰的教學質量,以滿足社會和業界對商業精英人才的期望和要求。”該學院CLGO項目主任陳曉榮教授認為,認證對項目的質量是一種監測和認可,對于每個學生而言,他們拿到的畢業|證書都會帶有這些認證標志,就業時會獲得更多認可。因此考生在做選擇時,對教學質量和整個培養方式會更加有信心。
扎根中國19年的復旦大學-BI挪威商學院(以下簡稱復旦-BI)同樣擁有三大國際認證,MBA項目已經培養了2,000多名學員,大多在歐企工作,其校友宋慧在工作中接觸國際組織和認證機構較多,他告訴記者:“我認為國際認證能讓不同商學院學生在同一語境下交流。”
作為深圳唯一的商學院,已經過十周年生日的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以下簡稱北大匯豐)在AACSB的認證過程中。MBA項目主任岑維教授表示,通過認證可以讓商學院和MBA項目的規范管理跟國際接軌,讓項目定位更加清楚,培養目標更清晰,教學管理更一致,也增加了潛在學生、雇主以及合作者對我們的信心。
全英文教學=國際化?
岑維教授指出,有些商學院以為用全英文教學就能代表國際化,其實這遠遠不夠,關鍵是管理理念和教學方式要國際化。北大匯豐這幾年大力從海外引進教學水準較高的國際教授,在2016年實現全日制MBA課程全英語教學。
PolyUMBA課程總監麥偉明表示,老師用中文還是英文授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用哪一種語言來理解。香港理工大學跟西安交通大學合作的MBA項目采用普通話教學后,比之前全英文教學效果好很多。他指出,香港教授的優勢在于能很好地將東西方文化嫁接起來,做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很多商學院的國際合作項目中,外方只是派教授來上課,形式單一,對國內合作院校幫助有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陳國輝教授表示,為了讓中文項目更加國際化,最近他們與安泰合作推出中文在職MBA國際項目,由雙方老師共同授課,甚至兩個老師共同上一門課,師資之間有深度的交流和融合。
作為創業者,很多重大決策都需要把握國際宏觀經濟的走向和趨勢,交大安泰IMBA校友李當初選擇國際項目除了提升英語水平,更希望拓展國際化視野。她的公司做機械產品跨國采購和供應鏈整合,這兩年歐美市場衰退很厲害。在《國際商務》課堂上,教授指出“未來國際貿易的方向是向發展中國家輸出中國的過剩產能和技術”,這堂課對她價值連城,讓迷茫的李找準了方向,她很快把公司的戰略重點轉到發展中國家,業務逐步在亞非拉生根發芽。
作為MBA教學的特色,案例教學方法可以讓MBA學員在復雜的多學科環境中去分析、解決問題,因而價值突出。中歐金融學副教授余方告訴《世界經理人》,學員們已不再滿足于單純本土化案例的分析,也不喜歡某些缺乏參考價值的國外案例,因此,為正在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商學院學生量身定制符合本土市場特色、又不乏國際化借鑒意義的案例,就成了教授們一項亟待創新、又需持之以恒的重要任務。
剛從美國密歇根大學交換返回上海交大的王爽同學告訴記者,美國教授們使用現實的案例而不是十幾年前的哈佛商業案例來引導,有些課直接邀請名企高管來與學生面對面探討案例,無論是在小組討論還是課堂中,多說比多聽更重要,每門課程比重較高的個人表現分必須通過課堂發言才能獲得。這種鮮活的案例學習經歷與方式,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交大安泰CLGO項目的教材和案例都由MIT提供,路琳教授在授課的過程當中,三分之二是采用MIT的案例,三分之一使用本土案例。路教授把教學知識加以整合,采用中國本土案例,讓學生感覺更加親切。她在英文教學中不但組建跨文化團隊來完成項目,還幫助學生跟企業建立更多的聯系,請有實戰經驗的企業高管聯合講授課程。
2005年到上海工作的符傳杰(新加坡籍),通過復旦-BI兩年的學習,迅速融入了中國的商業環境,目前在IBM任軟件部大中華區業務聯盟總監。記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案例教學的頭腦風暴和獨特的“Co-Teacher”制度,北歐教育鼓勵在學習和討論的基礎上思考與反思,很考驗學習主動性。每天的授課結束后,會由一名復旦資深“Co-Teacher”把當天的教學內容做好摘要,并補充本土案例、課題研究狀況等相關資料和信息發給每個學生,這些信息很好地幫助他了解中國本土的思維模式。
跨文化學員=國際化?
與一群超過5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同學一起讀國際MBA項目,是否真的能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思維?PolyUMBA在校生馮鎮基對此深表認同,他說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同學各有不同背景,見解各有不同,這樣的學習環境對他培養的跨文化思維有很大幫助。
交大安泰CLGO在校生高嵩則認為,雖然如此,但還是無法深入的培養跨文化思維。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往往會包容那些因文化不同所導致的思想差異,最后大家會選擇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無法深入了解跨文化思維的真正差異。他更看重與麻省理工LGO項目學生合作完成實習項目時,在實踐過程當中慢慢培養出的跨文化思維方式。
大多數MBA學生在入學前就有著豐富的管理實戰經驗,通過商學院的系統理論化學習和對于實踐能力的梳理與升華讓他們如虎添翼。李就是個整合資源的高手,她說:“我的同學來自10多個不同國家,小組討論時同學們之間的思想碰撞、頭腦風暴給了我很多啟發,畢業后他們在自己國家一些比較重要的崗位上任職,也給了我很大幫助。對我而言,同學更是生意上的好伙伴。”
復旦-BI項目龐大的校友圈同樣被認為是“精致教育”的一方面。現任國際鉑金協會(PGI)市場發展經理的校友龔利鋒時刻關注著班級、學院微信群等各大平臺的信息更新,他說:“項目校友90%來自外企,人脈廣泛但動機單純,大家通過校友活動分享經驗,相互擦出新的火花,共同促進職業發展。”
此外,幾乎所有的商學院國際項目都為符合條件的學生提供海外半年交換學習的機會,他們通過沉浸式的海外學習和生活經歷,切實提升了自己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思維。
業內人士指出,至少2年以上的學習且有半年以上的外國實習或工作經驗,才能逐步了解異國的文化及思維方式。
為此,2012年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與印度XLRI商學院、美國凱斯西儲大學Weatherhead管理學院共同推出“中印美GlobalMBA”全日制項目,三方分別招收20名學生,組成班級共同上課,先后在中、印、美三地進行深入學習和實踐,便于更多的了解當地的文化去適應文化不同所造成的思維方式不同。
合而不同
正如BI學術院長揚帆(Jan Ketil Arnulf)教授所言,商業本身就是全球化,MBA是國際通用商業化語言,商學院教育在中國會越來越重要。調查中我們發現,海外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的商學院,都帶有不同的特質,中歐、BI項目比較具有歐洲范,MIT則理工氣十足,是純正的美國味。眾多國際合作項目在發展過程中,都經歷過許多波折。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霍佳震院長告訴記者,國際項目在運營中,雙方的文化、規則不一樣,有很多問題需要協調。剛開始引進項目時,像案例選擇、教學體系、培養方式甚至學費定價等各方面往往是外方占主導地位,中方沒有太多發言權;當合作進入第二階段,我們慢慢插入自己的意見,此時雙方溝通過程中吵架成了家常便飯;合作深入后,逐漸達到雙方平等協商解決問題。
復旦—香港大學IMBA項目執行主任謝昊表示,雖然雙方教授教學的風格差異很大,但彼此的文化差異不大,整合起來比較順利,兩種不同的模式合而不同,真正達到1+1>2的效果。
2016年6月20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Times,簡稱FT)公布了2016年金融碩士全球排名,其中包括5家來自亞洲的院校。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碩士項目位列全球第十五,亞洲第一,成為亞洲唯一一個連續排名第一的金融碩士項目。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首次上榜,分別排在第28位和52位。香港大學有很大的進步,排名上升16位至29名。中國商學院的發展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中國在整個世界的經濟地位。在擊節稱善之余,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該排名調查重點放在與校友薪酬和職業發展(55%)相關指標中,對課程本身和教學及研究質量方面涉及甚少。校友畢業后薪酬增長一方面受中國經濟的強勁推動,另一方面由于多數全日制學生是從入學前薪酬較低的政府公務員、制造、服務性行業跳到金融、高科技行業,畢業三年后薪酬翻番自然不足為奇。
當“一帶一路”戰略的大幕拉開,當“中國制造”從產品輸出走向管理輸出,企業對國際化人才的渴求將帶動新一輪職業經理人提升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思維熱潮。
今天,人脈圈降溫有利于人們將視線聚焦于商學院人才培養的核心功能上。
我們希望有更多教授從坐而論道轉向深入企業管理實踐第一線,也期待越來越多商學院肩負起歷史使命,持續培養更多國際化將帥之才,真正成為中國企業決勝未來的堅強后盾和中流砥柱。
文字來源:《世界經理人》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